皮肤
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有弹性。含皮脂腺、汗腺、毛囊较多,是皮脂腺囊肿、疖肿的好发部位。面部皮肤真皮内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束的排列方向在各区不同而形成皮纹。此外皮肤深面尚有表情肌附着,造成许多皮肤皱纹。面部手术选择切口时应尽可能与皮纹以及皮肤皱纹的方向一致,以利切口早期愈合,避免和减小愈合后瘢痕对美观及运动功能影响。
浅筋膜
颌面部浅筋膜较为疏松,但不同部位发达程度不同,所含脂肪分布不均,睑部浅筋膜疏松,一般不含脂肪,当心、肾疾病时,易造成眼睑水肿;颊部浅筋膜内脂肪组织发达,称颊脂体;外鼻皮肤缺乏皮下组织,皮肤与骨和软骨紧密相贴,当发生疖肿时,局部张力较大,疼痛剧烈。当机体失水或患消耗性疾病时,由于体液的丧失或脂肪组织的减少,而呈消瘦面容。
面肌
面肌又称表情肌,属于皮肤,薄弱而纤细,起自面颅诸骨或筋膜,止于皮肤,使面部呈现各种表情。面肌主要集中在眼裂、口裂、鼻孔和耳的周围,全由面神经支配,面神经受损时,可引起面瘫。
动脉
面部浅层主要由面动脉分支供应,并与上颌动脉、颞浅动脉及颈内动脉的分支形成广泛的吻合。
面动脉:在颈动脉三角内自颈外动脉发出,行向前上方,在咬肌止点前缘绕下颌骨下缘到面部,经口角合鼻翼外侧斜向上,至内眦改称内眦动脉。面动脉的分支主要有上、下唇动脉和鼻外侧动脉,分布于相应区域。面动脉在咬肌前缘与下颌骨下缘相交处位置浅表,可在此触及其搏动,面部浅层出血可在此处压迫止血。
上颌动脉的分支眶下动脉:穿经眶下管,出眶下孔,分布眶以下的皮肤和肌肉。
颞浅动脉的分支:主要有面横动脉,沿途分为数支至腮腺、腮腺导管、咬肌及附近皮肤。
静脉
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伴行面动脉的后方,至下颌角下方,与下颌后静脉的前支汇合,注入颈内静脉。口角平面以上的一段面静脉通常无瓣膜。因此,在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内区,若发生化脓性感染时,面静脉可经内眦静脉、眼上静脉逆行至海绵窦,或经眶下静脉、面深静脉而至翼丛再达海绵窦,导致海绵窦血栓或化脓性脑膜炎,故此区有面部“危险三角”之称。
眶下静脉:与眶下动脉伴行,向前通内眦静脉,向后连于翼丛,向上则汇入眼下静脉。
淋巴
面部浅层的淋巴管非常丰富,吻合成网。这些淋巴管通常注入下颌下淋巴结和颏下淋巴结。此外,面部还有一些不恒定的淋巴结,如位于眶下孔附近的颧淋巴结,颊肌表面的颊淋巴结核位于咬肌前缘处的颌上淋巴结。
神经
面部浅层的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支配面肌活动的是面神经的分支。
三叉神经及其分支分布: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两种纤维成分,一种是止于三叉神经感觉核群的躯体感觉纤维,一种是发自三叉神经运动核的躯体运动纤维,分别形成粗大的感觉根和细小的运动根。三叉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则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大分支。
上颌神经的阻滞定位:通常让患者稍张口,在眶外侧缘与外耳道口连接中点下方,即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直接进针,触及翼突外侧板,然后退针至皮下,继而将针尖朝向同侧瞳孔方向进针,经翼突外侧板前缘刺入翼腭窝,进针约4.5cm,将局麻药注入窝内即可阻滞上颌神经。
面神经由茎乳孔出颅,向前穿入腮腺,先分为上、下两干,再各分数支并相互交织成丛,最后呈扇形分为5组分支,支配面肌。
文字:麻医台
排版:麻医台
图片:麻医台
对今天的文章有什么想法吗?欢迎大家点击“阅读原文”,进行留言讨论,小编会积极与您互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