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周500字
为那些在世界的奇迹面前睁大了眼睛的人们所梦想

为那些在世界的奇迹面前睁大了眼睛的人们所梦想

作者: 贤贤祖 | 来源:发表于2018-04-17 10:18 被阅读19次

    当今的各国从影者中,从没有任何人能像他那样在戏剧方面做出如此伟大的创造并获得如此广泛的荣誉,这位空前的电影大师就是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直到去世当年仍在为自己的故事片进行配音工作的电影全才,终生编导及参演的影片八十部,另外演出的戏剧、游艺场丑角等不计其数,1928年是开始颁发奥斯卡奖的头一年,卓别林因《马戏团》得到特别荣誉奖,此奖到1972才送到他的手中。1945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1962年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975年英国女王在伦敦接见卓别林,授予他大不列颠帝国爵位,他变成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爵士。更高的赞誉来自各大洲人民对他的敬意,同时包括各方面的非议和压力。1911年卓别林乘一艘载牲口的船初到美国,是个年轻的剧团演员;1977年在洛桑的别墅去世时,才肯跟打了60年交道的电影告别。斗志和激情使他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一个个理想实现。

    兰培斯走出的青年艺术家

      1889年4月16日,卓别林出生在伦敦肯宁顿路一对漂泊的喜剧演员组成的家庭中。老卓别林是个“领衔歌手”,曾在欧美各地以唱怪次中音名震一时。他的妻子哈娜和她结婚后,两人便在因各国各游艺场里合作演出滑稽二重唱,很受欢迎。1900年伦敦贫民区的现状凄惨残酷,却也不是毫无温暖和诗意的,卓别林从母亲那获得深厚温情的同时,也学到了研究人物的方法。他说:“她是我所见过的演员中最富有表情的一个,她在观察人物方面有非凡的天才。”母亲顾忌杂技的危险放弃让他做专业杂技演员,而将少年的卓别林送到游艺场去。后来他相继在“兰开夏八童子团”和巡回剧团里扮演角色,有着一股子迷恋劲儿和怪脾气的卓别林总善于嘲笑自己扮演的人物从而受到好评。逐渐走红的他赚得不少,但青年并没有昏头,他唯一的奢侈就是买书:不加选择的遍读叔本华和尼采,狄更斯和莎士比亚;读威廉姆·波莱克和杨格的诗;读医学著作和政治经济学论文。游艺场的老板第一次见面时对他的印象是“体格赢弱,面色苍白的忧郁孩子,此外就没什么特点了”。但后来展现的是,卓别林的喜剧才能让观众和同事们不断在狂笑、吃惊和严肃之间转折。1910年,卓别林来到巴黎,他看到了一个一千零一夜的国度,同时敏感的他预见到二十世纪的风暴不久就要到来。

    《查理从军记》资料图

      他的影片和他的时代

    “我那时年少气盛,得意洋洋的指着纽约的摩天大楼对同伴们说:美国,你小心,我就要征服你”……卓别林计划着要在电影界成名。在与启斯东公司合作了十部影片之后,他决定从此就保持一定的服装,一定的面部化妆,一定的典型姿势。自1914年春季开始,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他每次在银幕上出现时总是留着小胡子,带着手杖,穿着过大的短靴,走着像鸭子一样的步伐。这个人物在电影中的惯名是“查理”。1914年的35部影片中有四部是查理主题的,前期中最负盛名并更遭非议的是《查理从军记》这部影片犹如从战壕里直接迸发出来的愤怒呼声,充分大胆的阐明了作者的世界观和信仰。

    在一切国家里,只要查理的鸭子步和手杖一出现,人们马上就产生了对他的热爱。当卓别林首次返回伦敦时,拥挤的人们把饭店台阶上的照相机和摄影记者都挤倒在地上。三天内他就收到了七万三千封信、明信片、包裹和电报。其中有借款的、有倾慕的,也有象征怯懦的白羽毛(这似乎对他只拍电影而不亲去参战表示不满)。实际上卓别林反对任何领域内的武装压迫,他对一切新的思想都有兴趣,但不管政治。在战时的柏林,卓别林的知觉驱使他大声疾呼:“伟大的民族被几个人牵引着,也为了几个人而误入歧途了。”

    《淘金记》资料图

    到了1924年,他的《巴黎一妇人》和《淘金记》都取得了艺术和市场上的双丰收。但烦恼的婚姻问题使他的经济一度失衡,并且有两件重要程度不等的时间又起来威胁他了:一是有声电影的兴起,一是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他对对白片的憎恶由《城市之光》开始转变,使自己很好的与新影片时代衔接上了。1935年的《摩登时代》在他孤注一掷的情况下终于大赚,扭转了行情的同时更取得了无数失业者的共鸣。极大的讽刺了经济危机中的帝国却没有危害到自己,说明了卓别林高超的判断能力。而更大的压力来自他从不喜欢而一直被牵涉到的政治。罗斯福的美国宣布它是中立的,这种中立性被好莱坞严格遵守,一切牵涉到欧洲或亚洲冲突的题材都被制片人加以禁止了。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卓别林宣布了他开始拍摄《大独裁者》的消息。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当时是为了侦讯一批希特勒分子在美国的活动而成立。1939年9月,它的主席第斯把质询对象专为那些对盟国的活动表示同情的人们。1940 年夏天,它的迫害活动达到了最高峰,卓别林仍旧大胆的在自己的影片中演讲:“兵士们!不要为了奴役而战争!为了自由而战斗吧!”法西斯主义和大资本家是紧密勾结在一起的,由此美国开始了对卓别林的非难和排斥。

    《大独裁者》海报

    1952年在结束《舞台生涯》的剪辑工作后,卓别林选择离开美国。一个小人物又开始了一桩伟大的事业,全世界关心他的人们都注意着他的一切消息。此后二十余年他仅有两部作品问世,卓别林开始更多的过个人生活。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与周恩来见面,1955年在自家接待了尼赫鲁。1956年与伦敦会见赫鲁晓夫,甘地、毕加索、丘吉尔、爱因斯坦等都与其有过交往。由于每个人都仅是血肉之躯,这位曾受到世界人们的庆贺的人物,到七十岁已后难免会有晕头转向的时候。他几度写过自传,各种电影展业、观众心理研究的书也出过不少。但在处理自己换姻问题上常缺乏有效的责任表示(虽然他本人也常因此被人利用)。他对他同时代的喜剧大师保持沉默,从不提起比如说勃斯特·基顿(他请他在《舞台生涯》中合作),也不提麦克斯·林戴(他在早期把他看作导师)。正如人们所指责过的,他常吹嘘自己赚钱的本领,然而若不是他善于理财,他无疑在无声电影的末期、在战争时期或麦卡锡主义疯狂进攻的时期,不得不停止导演电影。

    1972年他终于重访美国,对于这一年在洛杉矶得道的奥斯卡奖,他当时致以了简短的感谢。两年后,他写到:“这番表示使我深为感动,不过这是否含有某种讽刺意味……”

    1977年12月,一代喜剧大师选择了在人们尽享欢乐的日子离开人世,身旁陪伴着他年轻的妻子和七个子女。他的一生恰如那位以一美元起卦的女星相家对其的预言:卓别林将很富有,将有三个合法的妻子(实际上他有四个),三个孩子(他有七个)。简单而丰富,足以让很多写手构建一个个传奇式故事。

    卓别林与家人

    查理,与卓别林同行

    查尔斯·卓别林身材矮小,照单人照片时常显得的面容微忧。喜欢选择出人意料的方式和等待他的人们见面。他的内心世界无疑使旁人莫测的,但所有影像及见证人留下的资料却能让我们了解到这位大师是如何在电影上展露他与生俱来的才能的。

    观众等同于大众,他们的情绪也和他们的语言一样,有好有坏。天才的特征就在于人们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他们的意愿和需要之前,就能够了解到它们。从《安乐街》这部电影开始,包括以它开端的以后一系列讽刺影片里,卓别林很有意识的不断羞辱那些“高等的人们”:肥胖的贵妇人,戴着大礼帽得大腹便便的绅士……与此相应,他把应有的尊严还给穷苦的人们:女仆、失业者、囚徒以及士兵等。

    他不是单纯的心理研究者,在摄制方面具备绝对的敬业精神和独到见解。《巴黎一妇人》这部影片拍摄了近一年,有一场为了拍饭店,卓别林花资巨大搭建布景,好几个星期才拍成,最后却剪掉了。卓别林经常把所有的资金和精力都投到要拍摄的影片上,往往几近破产,把影片作为赌注,看其在各大洲的上映效果,影片一次次遭到各种非议,又一次次获得巨大成功。他“不迷信技巧,不迷信面部特写的镜头;深信演技,深信风格。”《淘金记》作为一部成功的喜剧片充分表明了这一观点。在一些人去寻找出路之时,查理饥饿难耐,把自己的一只大皮靴放在小锅子里搁在铁炉上煮。大胖子吉姆拿走了皮靴面,查理分到一只订满钉子的坚硬的鞋底。他还是毅然接受了这一份比较坏的吃食。以无比自然的态度咂着这些钉子,好像在吃鸡骨头一样。由于越来越饥饿,吉姆产生了幻觉,查理在他眼中变成一只大肥鸡(这只鸡是卓别林作的一只道具鸡,模仿着他的步法乱窜,让人相信它就是一只鸡)。这部戏以讽刺而抒情的结尾结束时,它已经达超越了卓别林对此片的基本要求:在人物肖像的心理深度方面,把喜剧提高到悲剧的水平。

    这位导演在拍摄之前总要把演员和助手们召集起来,向他们说明要拍摄的影片的全部细节,还在参加拍片的全体工作人员面前一次表演每个角色——无论男女,让他们都能更好的领会他的意图。如果不拍戏,他就写东西,手里总是拿着一支铅笔,甚至连夜晚也不离手。

    有人谈到,卓别林的滑稽手法的最深刻意义,就在于他把查理的形象和他周围的世界对立起来。爱森斯坦曾明确指出:“现实本身为卓别林低声伴奏”。查理是一个滑稽异常,带有讽刺性的虚构人物,而卓别林不仅拿他作为揭露现实的工具,而更多把他作为表达人们某些崇高理想的工具。他的身上没有喜剧性的传统特点,他不是伪君子、吹牛家、守财奴、胆小鬼、好色之徒、酒鬼……艺术家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使他加入到了社会最受压迫、最受鄙视的人的队伍,观众起初都会感到自己的地位比他高一些,因此会宽容他,同情他。而这个人物又是有着令人称赞的丰富心灵的。当它被揭示出来,观众的品质也容易受到影响而提升。第二,作为正面人物的思想显得很有些匮乏,显然是贫困局限所至。于是他要付出全部的体力、精神来从事争取生存的斗争,正如那些长时间在现实中打拼的人往往容易丧失幻想的能力。

    美国人浪漫,好莱坞就常体现出一种不愿正视赤裸现实的“大团圆”结局卓别林不肯这样,他虽然力求与观众保持亲近,但拒绝廉价的取悦他们。这点他与查理一致,把人格和尊严看成自己不肯沟通与传统的一种标志和信仰。

    电影《摩登时代》

    1935年,卓别林和他的新任夫人宝莲·高黛共同出演的《摩登时代》面世。但把当时的电影界认为此片仅是用一条非常牵强的线索把一些有趣、热闹的个别事件串在一起而已。的确,卓别林在这部电影里无论是表演上和叙述上都显得很轻松,下半部更是给人一种随意填补的感觉。这是因为他想把这半部表现成一幅能代表千百万失业者的遭遇的图画。要知道在那个不景气的年代,没有一部美国影片曾经敢像《摩登时代》那样大胆的触及失业问题。正是在这个遭遇各种经历的过程中,查理的思想和性格发生了变化,很多偶然的因素促发了这一变化:查理偶然手执红旗站在游行队伍前;偶然把砖头打到警察头上等。卓别林的戏剧手段在此片中已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摩》同样是无对白的有声片,观众能听到的是各种机器或怒吼或悲惨的声音,形成了完整的声音形象。这种音响的效果与现代声光交错的电影相比,具有绝对不同的效果,它带给人们的感官体验是需要观众自己挖掘而产生更多共鸣。

    卓别林的新主人公出现在1947年,《凡杜尔先生》。尽管凡杜尔先生的外表与查理大相径庭,但同样是社会中的恶小人物。所不同的是,它企图适应这个制度,按照他周围世界的规律来挣钱,是一个为了“维护外表”而不得不做的生意人。“民主与人类爱的理想不能直接运用在商业里”,艺术家影片的哲理思想正是从这方面展开的。接下去同样是带有失望情绪的《舞台生涯》,作者的情调尤为忧郁。而《舞》又被《纽约王》这样一部战斗的影片所取代。“只有到我死的那一天,我才会停止创作影片”卓别林一再这样说。但由于激情不可避免的随年龄和阅历的增减减退,他在后来推出的人物形象都难以达到某种令人满意的深刻性。

    带来无限忧伤的喜剧——《城市之光》

    电影《城市之光》

    这是卓别林受到对白片出现的影响后创作的第一部电影,在这样的背景下,影片必然带有介于默片和对白片之间的创作手法。以我们在五光十色的声影世界中饱受熏陶的目光再去看这一部电影,感觉无疑是异常新鲜的。

    序幕中出现的几位“政要”是片中唯一发出过声音的人,导演把他们的声音制造成一种带有语调的杂音。观众不知道他们话语的具体内容——当然也不必要知道。人们从这几位拿腔作调的姿态中完全可以了解这套官腔的成分。这一点让我顿时感觉先进的诸多电影中无数对话是多么累赘空洞。现代电影中许多对白的作用是煽情,提示观众在某个情节下人物的心理状态,这样动作的成分必然要减少。语言给人留下的记忆往往深刻,动作则在观影的瞬间带来深入人心的影响,两方面的优劣不易判断。但卓别林在他的电影中创造的一切可以说涵盖了至少是影响了以后店因各个方面的设计。比如查理想把裸体女铜像欣赏个够却又不想有失风度,于是装作一位行家的模样故作姿态。他运用表情、眼神的技巧,以及小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后来的许多喜剧中都能看到影子。又如富翁与查理在大街上驾车飞驰的一段,《女人香》中的上校与小查理有如出一辙的表现。如果后者并无有意参考前者,那便是两位导演在设计主人公心境状态时思想不谋而合。

    电影《闻香识女人》

    卓别林为《城市之光》创作了音乐总谱,并且细到每一个表情都有紧凑的音乐表现。音乐与演技的配合,使影片的情节和人物情绪都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影片中绝大多数的场景拍的都是人物全身,这样观众的视觉不会受到导演太多的操纵,他们自己选择哪个地方该注意,同时兼顾到除主角之外的人物。卓别林是唾弃好莱坞那些精美的照明效果、复杂的蒙太奇手法和多余穿插的。这使得整部影片的风格非常朴素,于是观众的视角自然地落在人物身上更多些。在影视作品中,慢镜头常被使用,有时煽情有时钓人胃口,卓别林则与众不同的使用一秒钟二十四个的速度来展现他的电影世界。这完全符合喜剧快节奏的表现手法,艺术家压缩了查理空闲的时间,人物的情感很快就被接踵而来的下一段事件引起情绪盖住。卓别林向来认为艺术中最主要的是人,他希望人们感到他的人物“不是一个实际的人,而是一个幽默的思想、一个喜剧性的抽象品。”他通过很多可笑的细节确实达到了这一目的。如查理与富翁初次见面并掉到水里,还有拳击场上的拳头、富翁把威士忌倒进查理的裤子里等等。主人公常常显出古怪、愚蠢的行为,正向观众说明了他在种种不习惯的环境里有些心慌意乱、手足无措。人们在开心时也产生了可怜和同情的情绪。查理对卖花姑娘自我牺牲的爱情是影片的情节线之一,他与富翁的“友谊”是线索之二。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可怜的人在幻想与现实之间穿插往来,而从始至终他始终在努力保持着尊严——无论在什么环境和身份下。这种希望与查理本人的形象交融在一起,带给人们的便是隐藏了无限忧伤的印象。

    在卖花女初次将有钱的开车者误认为是好心的查理时,查理蹑手蹑脚的离开了:他在最后一次与姑娘告别时说“我稍后就回来”,而他那满脸的愁容和微驼的身影上表露了他全部的复杂心情。两个报童看见查理走过来,本想照例跟他开个玩笑,可还没来得及,警察就把他带走了……查理是游手好闲的不假,又是绝对善良单纯的。他不予掩饰的表现自己的本色:无知、幽默、体贴、失落、机灵……他信任一切,包括无情的富翁。他孤独,但不寂寞,想尽办法去给心爱的姑娘送钱。股市在黑白画面下紧张连贯的被叙述着,而带着这种暗淡的色彩,人们心理泛起的却一定不是似音乐般轻松的曲调。而最深的伤感来自结尾:美丽的姑娘与查理在街头相见,她竟然要给他钱!就在双手接触的同时,一切被说明了,当姑娘双目失明时,请他做自编车的慷慨恩人,原来是这样一个被孩童耍弄的人!面对无限惋惜的查理,她问出了一个字:“您?”查理微微点头,用手指指着眼睛:“你能看见了?”最大的喜悦和最大的不幸——尊严的彻底垮台,同时降临到他的身上。查理那原本有着一百种眼神的眼睛冲着姑娘微笑,比任何眼泪都痛苦万分的微笑。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是不忍一次又一次的看这个悲惨的场面的,甚至无意中想起来也会涌出眼泪。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会有它本身的思想性引起人们的思考,卓别林让卖花姑娘复明的同时也让查理的眼睛复明了。查理认为生活经常使她受到不公平的打击,是不可避免的事。他没有低头,但他总是单枪匹马。艺术家表现了贫困中人的命运,但是如何跳出这一切?卓别林在影片中没有回答,但他显然意识到回答它的必要性已经成熟。而从导演反映主题和人物的能力上看,这部电影足以被称为他创作中的最高峰。

    2017年4月16日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诞辰128周年之际,662名“粉丝”以其经典银幕形象造型汇聚卓别林瑞士故居,缅怀他们心目中的巨星

    在卓别林于之打了终身交道的美国,常常是总统下台半年人们就会忘了他的姓,下台两年就忘了他的名字,能让人记住一辈子的事还能有几件呢?查尔斯·卓别林就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他独有的天才不可替代,不可仿制,这才叫艺术家。他是绝对有头脑的人,并且从不易被任何阻力羁绊住自己的脚步。卓别林对于电影的精心设计来自于他所植根的贫民大众、所有值得同情者和急需批判者。现代的电影工作者采用繁复的技巧、巨大的场面、奇异情节等,依据此来赚观众的眼球、吊他们的胃口。同样是卖座高手的卓别林却能做到以最平等的方式面对观影者,而不是轻易迎合他们。这位导演很少表现“小我族类”,他立起一个人物至少代表上千万的人民。作为一个自然人,卓别林从未能避开过争议。一面被骂作守财奴,一面在电影制作上“浪费”的举动不止;先后经历三次失败的婚姻,另被数个女人因情感和财产问题纠缠,直到六十五岁与奥娜(她是尤金·奥尼尔的女儿)结成连理才终达到幸福的境地。

    英国人向来以正派严肃的绅士风格著称,但他们诞生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喜剧演员。任何时代,在无限风光的都市外表下,都有阴暗没落的一面被掩埋,而喜剧的世界里,小人物从来挑大梁。在表达人们眼睛所看到的更深透的东西时,文字往往显得贫乏。卓别林的电影,过去已经并一定将继续“为那些在世界的奇迹面前睁大了眼睛的人们所梦想”。正如他的有好友阿拉贡所说的,“这也许会比学习与科学更能让孩子们既笑得浑身颤抖,而又止不住眼泪直往上涌”。

    注:图片来自百度

    —END—

    长按图片

    一键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那些在世界的奇迹面前睁大了眼睛的人们所梦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lu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