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乃专业从事园艺工作之人。其专注于植物的养护与管理,通过浇水、施肥、修剪等操作,确保植物健康生长。同时,负责花卉种植及园林设计与布局,打造美丽且具功能性的花园景观。还需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对土壤进行管理,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木匠,则是擅长制作木质物品的专业人员。能通过对木材的加工,将原木制成各种所需形状与尺寸。可设计并制造各式家具,亦参与房屋、建筑等木结构部分的制作。除制作新物品外,还能进行木工修理工作,对木质物品进行修复与维护。此外,还可制作各种木质模型,展现其技艺与创造力。
在教养场景中,父母之工作与木匠颇为相似,只不过生产的并非椅子等特定产品,而是特定的人。
工作与爱使生命值得度过。孩子最重要的奖励并非成绩与奖杯,甚至并非毕业典礼的分离,而是与孩子共同生活的点滴快乐时光。
我们养育的是生命,而非一件工艺品,生命会有各种可能,不存在定义的成功与失败。园丁需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得以蓬勃发展。
学习了《过度模仿,抓住“权威”的每一个细节》这一小节内容,它属于孩子模仿性学习的一部分。在作者的实验中,当行动者表明自己是专家,知晓玩具如何玩时,就会发现孩子们会认真地模仿专家的每一个动作。然而,当实验者表示自己并不知晓玩具怎么玩时,孩子模仿的则是主要动作。
文中提到孩子对老师的意图极为敏感,这一事实使他们变得有些愚蠢。或者说,在学习中变得比原本应有的样子愚蠢一些。换句话说,孩子对于教学的理解以及想弄清老师想要什么的聪慧,使他们在学习中变得更糟。那么,是否应将老师视为专家呢?
我的答案是应选择真正的专家,真正的专家应对某一行业有透彻的理解和科学性的表征。在英语学习方面,我愧对于“老师”二字,在教育层面并不合格,不应误人子弟。同时,也不应将自己代入并非专家的专家课堂,应模仿更精准的人物。模仿乃最高级的学习。身为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让孩子有可模仿之处。在生活中,也应尝试进行更有意义的建设,因为孩子正在模仿中。
其次,重点学习了第八章《科技与孩子的未来》,吸引我的是阅读是门新技术。步入电子屏幕的世界和科技时代,孩子就如同阅读之于我们。正如当初苏格拉底认为用笔记录文字是个超糟糕的主意,在柏拉图的《斐德罗篇》中,苏格拉底说道:“人类学会了记录这项技能,就会在灵魂深处植入健忘的组织”。这恰如我们对电子产品的反驳。作者提出科技之于孩子,犹如阅读之于我们。的确,互联网的盛行,受众多人热爱,必有其独特功能。作者在文中指出,就如同过去的孩子为逃避家庭压力,会选择从烟囱或外面的管子滑下来离开房子,但如今已不现实,日益分散的社区,使没有交通工具的青少年完全无法逃离自家。所以,借助互联网其实是他们对当今社会或家庭压力的一种缓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其实,网络亦是最佳的学习工具。魏智渊老师曾言,网络是最好的学习工具。在平常的育儿活动中,我注意引导孩子们将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查阅感兴趣的内容,会有丰富的呈现,是他们学习的最佳工具,例如孩子通过手机学唱英语歌曲、观看外文电影,打开了认知的格局。
每一本书都代表着作者的一种人生态度或针对某一现象的观点。通过《园丁与木匠》的书名,作者已清晰表达了自身关于养育的观点:作为父母或教师,不应像雕刻某件东西般养育孩子;应让人的生命得到充分发展。就如园丁,为成长提供良好的资源,此资源包含爱、安全感。
作为一个教育者或家长,应理解人性的发展。
在前言部分,作者提及了养育中的两大悖论:爱的悖论与学习的悖论,主要是针对教养模式的反驳。木匠式的教养乃一种教养模式,园丁式的养育则是爱的悖论与学习的悖论。什么是爱的悖论?第一种紧张关系是依赖与独立。在孩子人生的早期,我们对其生活细节的控制远超于他们自己,几乎所有发生在婴儿身上的事情,皆由家长或照顾者进行。但若我是一个好家长,就不会试图控制孩子成年后的生活。学习的悖论与孩子向成人学习的方式有关。在一个学校教育决定成功的世界里,诸多教养方式都侧重于让孩子学得更多、更好、更快,教养模式亦多为教师的默认模式,即成人将孩子应当知晓的东西传授给他们。
关于学习的悖论的第一层紧张关系,是玩耍与工作。玩耍是一种自发行为,孩子通过玩耍来学习。这让我联想到最近一个课时的内容,即 must 和 have to 的区别。老师欲教给学生们(实则我们也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直至现在也未能明白。)这些皆为间接经验,而最直接的经验是从玩耍中所学到的。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孩子自主能动的学习能力,想将知识传授给他们,实则可让孩子们玩转课堂。给予他们展现更多包含 must 和 have to 的语段,让其自行学习观察,让他们运用这两个词汇说话。我们尚不太理解的东西,然而学生中却有众多高智商之人。具体到课堂教学,应充分信任孩子的能动性,相较于传授知识,不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使其自行获取直接经验。
身为家长或教师,首先应将孩子视作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其次,养育中的两种悖论——爱的悖论(依赖与独立、爱的特殊性)与学习的悖论(玩耍与工作、传承与创新)。
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呈现呢?可通过记录与反思每日的育儿过程。
譬如,今日未使用武力或软惩罚逼迫孩子作业,与他探讨了作业的性质,自我剖析家长与孩子作业的关系,即刻感到心理轻松起来。
综上,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首先将孩子视为鲜活的生命,为其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其次,应对养育中的两种悖论——爱的悖论与学习的悖论,有清晰认知。还应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呈现,可通过记录与反思每日的育儿经历,不断提升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