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的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
“舜即帝位……击石附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
在文字产生之前的漫长时期,大量的原始歌谣在当时只能口头流传,无法用文字记录下来,今天所看到的原始歌谣,都是后人辑录的,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的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存留。如: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里相传为黄帝时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用古朴的二言形式表现原始的狩猎生活情状。
《礼记郊特性》里相传为伊耆氏(即传说中的神农氏,一说指尧)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是蜡祭时的祝词,即“咒语”,表达初民企图控制或征服自然灾害的愿望,而相信语言可以控制自然力,相信世界可以随主观意志而改变,正是初民的精神状态。
其它依靠切实的考古资料(主要是甲骨卜辞)和信实可据的典籍比较考核,也清理出一些歌咏初民特有生活情状、风调简朴的古歌,例如: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
求雨和祁年的卜辞是甲骨卜辞中的重要内容,上面这句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体现出原始占歌的风貌。
“贡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易贲》六四);
“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易中孚》九二)。
《周易》筮辞中这些句段,展示初民婚嫁、战争、劳动、友情等丰富的生活,流畅叶韵,有节奏感,具有原始歌谣的影像。
这种古朴的形式恰在甲骨卜辞与《诗经》之间,呈现为过渡状态,或许原始歌谣演进发展就是我们最早的诗,歌谣是诗的基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