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一转眼,已是一年中的第十个节气——夏至。
夏至是我国最早确立的两个节气之一,另外一个是冬至。有一个成语——“立竿见影”,其实就描述了夏至与冬至节气确立的方法。相传,周文王之子周公姬旦曾奉命营造东都成周,成周也称洛邑,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他在营造成周城的时候,在今天的河南登封市告成镇建立了一套通过测量日影的变化来确定时令节气的装置——土圭和木表。土圭是水平放置的尺子,木表是直立的标杆。相传,周公将表影(影子)最长的日子定为“冬至”,把表影最短的日子定为“夏至”。从此,观测冬至和夏至就成为历代王朝的一项重要的大事。
在冬至、夏至的基础上,古人进一步细分了节气。将“昼夜分而寒暑平”的两个日子确立为春分、秋分,后来又加入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先秦时期,二十四节气的主干“四时八节”已经出现。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天文观测方法的不断进步,古人在测量日影的基础上,对太阳黄道(太阳在假想天球上的运动轨道)进行24等分,使每个节气在黄道上都有了一个准确的对照角度,由此完全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之间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最终定型。在汉代的《淮南子》中,已经出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
《月令七十二集解》将夏至分为三种物候:一候“鹿角解”,鹿角脱落;二候“蜩始鸣”,雄性知了开始鸣叫;三候“半夏生”,半夏草出苗。夏至一候“鹿角解”,古人认为,鹿为山兽,属阳,夏至阴气生而阳气衰,感知阴气萌生,鹿角开始脱落。夏至二候“蝉始鸣”,蝉是最具代表性的夏虫,闻其声便知仲夏日到了。夏至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
夏至,既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坊间所谓“四时八节”,夏至便是其一。
《恪遵宪度抄本》中记载: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夏至说:“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周礼·春官》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在周代的时候,人们在夏至日祭神,是为了消除疫病和灾荒。《史记·封禅书》中说:“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直到清代皇家还保持着夏至日祭地的大典,明清时期祭地典礼在北京地坛举行。
而今,夏至的习俗中,最不能错过的就是“吃面”,俗语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
夏至为什么要吃面呢?吃面有祭祀之意。从周朝起历代王朝都在夏至日举行祭神仪式,并作为国之大典。民间也有夏至日祭神祀祖的习俗,用新收获的小麦做成面食供奉,感谢神灵先祖的保佑照顾,同时也祈求神灵先祖一如既往地禳灾避邪,来年有个好收成。吃面还有养生之意。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清代叶桂《本草再新》补说:“养心,益肾,和血,健脾。”清代汪绂《医林纂要》还说:“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若是在酷热的夏天吃碗热面,大汗淋漓,滞留在人体中的湿气和暑气一扫而光,神清气爽。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是吃面,我国南北方各有差异。北方人口重,大多选择炸酱面、麻酱面、打卤面等。南方人也有夏至吃面的,大多选择阳春面、干汤面、青菜面和肉丝面等,口味清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