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我成年后第一个说走就走的城市,那会儿正值毕业设计,中期评图前几天,我爸要去深圳出差,顺带把我也拎去了(还能兼职当代驾)。然后就潇洒的把文件交给同学说:姐去深圳,你们给我打出来挂好图就行,留下江湖一片关于我的传说(哈哈,主要进度还算快,老师也没太较真出勤)。挣脱了毕业季的压抑和离别,提起行囊搜的一下踏上了湿润的南方,从那之后我的旅游洪荒之力就被挖掘了。
在深圳,大雨磅礴中见识了矶崎新的城市广场和图书馆、音乐厅;载着醉醺醺的三个大汉在限速70的深圳公路上一边自己导航,一边打灯拐弯,找到小平爷爷合照,回来之后细思极恐(主要对不起深圳的司机师傅们,一个外地新手,全然木有熟练车技,不过好在安全抵达);带的衣服很奇葩,穿着紫色的打底(不忍直视)转了世界之窗,自豪的给老爸讲这讲那;品尝了在我眼里还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会所餐厅,在湖边,夜晚微风拂面,还不忘秉持建筑师的职业素养,各种转悠,就差探班后厨了;参观工厂厂房,还遇到了河北老乡,对深圳好感倍增;回程的飞机上更是遇到了因为航空管制,忍受不了压抑的机舱环境硬要抽烟的怒吼装逼大叔,继而引发各种乘客骚动导致航班延误了四五个小时。
再后来,在被淹没的前一年去了凤凰古镇;草原天路建设初期体验了一把痛快的自驾游;在反服贸阶段去了台湾,还就住在最活跃的台大附近,亲历过学生游行和激进的司机师傅;在MERS还没完全平息的时候把韩国从南到北转了一圈,不过好在不是此刻萨德的风口浪尖;在汇率最高的时候去了欧洲,可惜了那一把硬币没花完。
其实这些也是回来之后我从回忆中,刻意放大了那个时间段的时代、政治和经济特征。台湾也好,韩国也好,欧洲也罢给我的印象当然不止这些,我体会的还是普通的日常,接触的还是及其友好的民众,融入的也算是真实的城市生活。而且好像尽管现在台湾总是爆出一些巴士翻车、航班出事的报道,那会儿也真的是心大,说去就去,我爸妈心更大,报着去就去呗的态度,从来不死缠我让我汇报情况,倒是我求着给他们各种打卡。
写到此刻,忽然才想起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当然不全是路径,节点,边界,标志,区域,而更多的是和我经历的故事、人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记忆,五要素是记忆的物质载体,但记忆才是核心和形成我对一个城市的情感感知的根本。
到最后呢,还是不免回归一下,最喜欢的城市还是我的家乡,天津!其实这种强烈的感觉居然是因为有一次返程,好像是从青岛回来,一下车我就去了火车站的厕所,看着洁净的卫浴、整洁的环境,我由衷的感慨,看我们大天津,连车站的厕所的都这般高端舒服(那次真的是累了,所以回到家的感觉真的感觉好舒服,好踏实)。自此之后,我看天津什么都好,别的不说,就说这大煎饼果子,能让多少海外的游子乖乖相思一把;从小就说着哏儿、吃着炸糕锅巴菜、听着相声段子、看着小黄面包车嘟嘟跑、闲着没事儿逛逛东北角书店和大胡同长大的人,离不开的是这里熟悉的味道和人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