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浅兮
我们继续开始今天的读书分享,之前我们读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如何管理他人的情绪,在双方的情绪都稳定之时,事件又该如何进一步处理呢?
本章就从“分歧”中寻找“共识”开始,让沟通或者谈判能够更进一步地开展。
今天闯关的是第三关:如何在“分歧”中寻找“共识”和第四关:学习如何达成首个“共识”。
书中提到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熟知大禹治水,三顾家门而不入,但我是第一次认识到大禹治水还有这样的道理。
尧帝将治水的任务交给一个叫做鲧的大臣,鲧开始修建堤坝来阻截黄河之水,但是大坝最终还是坍塌了,鲧不管将堤坝修得多高,多坚固,河水还是会把它冲垮。
尧帝的继任者舜下令将鲧处死,并命令他的儿子禹取代他父亲的位置,禹临危受命。
禹反思了父亲的治水方法,发现:“修建堤坝并非良策,不管把堤坝修得多高多厚,河水都会把它们冲垮。”
因此,禹思考了另一种治水办法,他反其道而行之,既然无法堵住,那就疏通它。
他下令挖掘水道,用水渠将农田分隔开来,在河水泛滥时,将水引向别处,另外,大禹看着水道的河水,他又想出用水车来利用这些水资源,让河水不再祸害农田,反而造福一方。
我们在处事的时候,很容易被眼前的事情影响我们的行为与判断。
看到河水泛滥,我们惯性思维就是把河水堵住,不让他泛滥,遇到别人拒绝自己,我们就想解释,结果是越解释,双方就越对立。
就像那筑起的堤坝,筑得再高,河水也会冲垮。
联想到红蓝王国的纷争,蓝国王请求红国王允许蓝王国的子民到他的领土上取水,这一请求遭到了红国王的拒绝,蓝国王就向红国王解释,红国王再拒绝,一而再,再而三,两国的关系剑拔弩张,最终引发了战争。
然而,在沟通的时候,我们很少会问问为什么,我们只想到自己被拒绝了,却很少给别人一个说话的机会,就像治水给河水一个流淌的渠道一样。
当别人拒绝我们做某事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向他解释为什么他要接受我们的提议,我们想通过自己的解释强迫别人接受,这样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我想到一句话:“那是你的事情,和我有什么关系。”
我们的解释,很多时候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不是双方的共同所需,老话常说的“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就是因为双方能够达成一个共识,基于双方的利益出发点考虑。
在第四关中,蓝国王奥姆来到沙漠,他口渴难耐,他找到一口被锁在里面的井,被关在里面的还有一个美人。
美人想出来,蓝国王想进去取水,他们想要的不同,但目的都一样,就是打开这扇门。
为此,他们各自探索方法,一起合作,把门打开了。
我想到之前工作时遇到一位旅客,她的行李因为系统出现故障,没有与她同机抵达,她在现场急得团团转,甚至哭了出来。
因为她参加培训的服装都在行李里面,拿不到服装,她就不能参加培训,她的这次出行就失去了意义。
旅客在现场很是愤怒,对于既定的事实,我们别无办法,我们更做不到立马把服装变出来给旅客。
但是,我们有同事刚好认识这个公司的人,帮旅客借来了服装,顺利解决了本次的问题。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旅客拿不到行李,就无法拿到服装,我们帮助旅客解决了服装的问题,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我们只想着给旅客解释,行李是系统故障导致的,我们也不想等等,这种解释苍白且无力,不如怎么解决更有效果。
好了,今天的读书分享就到这里,感谢你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