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所有的脱口秀主播中,我喜欢两个胖子:罗振宇和高晓松。罗胖讲得不错,但商业味太浓,有被他牵着鼻子领到沟里的隐隐的不快,他没有高晓松的书卷气,没有高晓松的清白和纯朴,所以自去年他的得到App开始收费的时候,我就把他舍弃不听了。
收费不听只是个借口。人家讲得好,知识收费的时代,收你个仨核桃俩枣的也属正常。主要是借坡下驴,不再在既想听又隐隐不快的矛盾中纠结下去。

晓松则明朗得多。听他的节目,就像他的为人,没什让你不舒服。尽管高晓松也去了阿里跟随马云做什么艺术总监,他也给日产汽车做广告,但在适当的范围内,人也都有生存的需求,适当地挣点钱没什么不好。他也曾因为酒驾而被关进监狱过,可是,谁能做到一尘不染,完美无缺呢?一个有缺陷的人才是真实的人,完美无瑕都是包装出来的。

是的,这正是我喜欢高晓松的原因:他真实,不做作,不扮不装。我最喜欢听高晓松讲历史,“正史的里子,野史的范。”晓松讲历史,比教科书真实100倍,比教科书生动100倍。听晓松讲民国,讲蒋介石日记,讲张学良,讲中越战争,总能让人听得感慨万千。一方面感慨历史的丰姿多彩,一方面感慨这个清华理科生的才华横溢:他怎么懂得这么多涅?他的出身,他的阅历,他的读书破万卷,他的诗与远方,他的出口成章,他的正直与率性,一起构成了高晓松迷人的魅力。

晓松是我等自由主义文人的标杆和典范。如果你觉得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胸怀天下,不想完全陷入经商的世俗,也不想扭曲个性去从政做个官人,那么做个晓松式的自由主义文人应该是不错的选择,甚合我等人生情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自古文人知识分子的修身理想吧。高晓松真的做到行万里路了。他在<晓说>开篇里说:
路,走了44年
方向,却不止一边。
行装,偏爱黑色
内心,却是此间少年
护照,48页。
但每个终点都值得赞颂千篇
旅程,左右万里。
时差却最多一天。
世事,上下千年。
却偏要说出瞬间。

晓松说他读书很慢,我也读书很慢。陶渊明先生在<五柳先生传>里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和高晓松都属于胖子,都是吃货。有一次看晓松做节目,讲到吃的时候,他在镜头前忍不住咽口水,看得我哈哈大笑,所以我们很难做到“欣然忘食”。不吃饱了喝足了,诸事无心,啥也干不下去,连减肥都是先吃饱了再说。读书不求甚解更不行,读不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读不懂上一段,不能再读下一段。这话好像是<曾国藩家书>里的一段话。有这半个圣人的名言佐证和引导,又有高晓松这样的榜样做标杆,我读书更加细嚼慢咽了。年龄大了,能入眼的书不多,偶遇一本好书,囫囵吞枣急哧白咧地读完了,干嘛去呢?品尝寂寞吗?

令人遗憾的是,晓松现在讲课的风格变了,题材上也越来越狭窄,越来越小众。不再讲民国,不再讲现代,而是去讲楼兰,讲苏格兰,讲考古,讲一些生僻的领域,最近更是大讲特讲吃的喝的,讲火锅,讲烧烤,讲淮南王刘安怎么做豆腐。以晓松一以贯之的才华和风格,虽然也好听,但远离了现实,回避了风险,含金量小了,如隔靴搔痒,挠不到关键处。

虽有遗憾,但还是理解。毕竟,以他对历史敏感点的涉猎之深,之锐利,之吹尽黄沙,之拨开云雾见青天,他的节目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没被完全封杀已是万幸。世事如斯,美中不足。但作为同龄人,我还是以晓松为骄傲,以和晓松同时代为荣,以我们的时代拥有晓松这样的大才为庆幸。如果哪一天晓松的节目真不让播了,我们就只听他的校园民谣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