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写过“沉没成本”,这回说说“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的意思是,做一个选择后而所要放弃的其他选择机会的最大价值。沉没成本指向过去,机会成本指向未来;沉没成本是做决定时无需考虑的因素,那机会成本就是做决定时一定要考虑的事情。
经济学最核心的预设是“稀缺”,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都是无餍足的,于是经济学要干的事就是在研究,有限的资源在无限的欲望之中如何配置的问题,通俗的说,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于是,生活无处不经济。
因为所有资源都是稀缺的,所以,所有的资源都是有价值的,因为稀缺程度的不同,价值就会不同。所有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牺牲的另一些东西,它们的价值都是不同的。
比如说政府宏观调控,是要控制通货膨胀还是控制失业,刺激经济增长,就业会增加,经济刺激多了,物价会上涨,会出现通货膨胀;要控制通货膨胀,经济就可能下滑,失业就会增加,这就是菲利普斯曲线想要说明的问题。再比如一些跟键盘侠没有区别的所谓的公知,什么穹顶之下污染严重,看看发达国家哪一个走的不是先污染再治理的路,我们国家的环保已经做得很好了。如果不知道发展经济的社会总收益高还是保护环境的社会效益大,就假设,所有人回到五六十年前,天天蓝天白云,但是生活水平是过年才能吃得上一顿肉,食肉兽们会答应吗,柴静再有钱还能拍的出视频吗。所以啊,正是因为考虑了机会成本,我们国家的智者们才提出了优先发展经济的战略方针。
到生活中也是一样。台湾作家李敖说,你打开一张菜单,人的胃口就那么大,不可能全选,你要选择红烧明虾还是干烧大虾?年轻的时候选择去打拼事业,放弃的就会有陪伴亲人的,到中年就会有子欲养亲不待的遗憾。比如用自有房屋做创业办公场地,看上去省了房屋租金是不是,那放弃的就是把自有房屋租出去按市场价收取的租金。假设今晚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这一个小时你可以看综艺,刷微博,看书等等任何事,如果你选择了看综艺,那放弃掉的就是做其他事情的机会。
教科书里的机会成本有时能算出精确的数值出来,生活中可不可以呢。我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学到一个屡试不爽的法子,赋值,可供参考。选择嘛,多是基于个人意志,那就按着自己的喜好来,把能想得到的成本罗列出来,1—10分,按照自己的意愿打分,然后再衡量一下做哪个选择收益比较大损失比较小。
经济学里,成本是个高频词,那转换到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叫做代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