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吴伯凡|认知方法论》
给思维找一个支点
什么是认知的支点?
爱因斯坦有一句话: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
说的是,你遇到一个问题,一定是由一种特定的、你自己不知道的思维方式导致了这个问题。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但问题在于,你解决问题的方式恰恰就是导致你现在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你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把问题变得越来越糟,越来越复杂。
你的思维如果没有一个支点,没有一个跟你现在的思维区别开的着力点的话,努力是完全无效的。
如今人人都在尽可能增加自己的认知,但往往忘记了一点:你的认知是在一个单一的、陈旧的、其实已经无效的维度上添砖加瓦呢?还是要找到另外的一个维度、另外的一种思维?
在同一个思路上,努力再多也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可能会把问题变得更糟。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一语惊醒梦中人”。今天我们在增加认知的时候,最缺的不是在既有的认知上不停加码,而是需要一种从自己的认知当中抽身出来,看自己的思维方式、看自己的后脑勺、看自己到底在干什么的认识,这样你才可能找到你的认知支点,实现真正的认知升级。
为什么说“盲维”是“认知升级”的重要概念?
关于“认知”我有一个比喻:一旦谁发起了一个议题,形成了某种主导以后,你的情绪、记忆,就会像那些阿谀奉承的下属一样一起涌过来。
这种认知,在这个维度上是正确的,但如果你再建立另外一个维度的话,你也会形成另外的一些证据和认知。只有几个维度合起来,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
如果你脱离这个维度,问自己“这个烛光晚餐的目的是什么”,你马上就会明白:这个烛光晚餐是为了增进你们之间的感情,在结婚十年的这个重要节点上,营造一种更好的亲密关系,在你们的情感账户里储蓄更多的情感,为未来的生活打造一个关系和情感的来源。这样你对老婆生气这件事情,就没有那么生气了。
考虑场景,还是直接定性?
当你对一个人有怨恨情绪的时候,很容易会从这个人的性格方面考虑问题,给他定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如果你对这个人有责任,有善意,那么你就会从他的场景来考虑问题了。
比如你的朋友犯了一件什么事,你往往就会解释说“是因为某种场景使他做了这件事情”;但如果是你的敌人做了一件什么事,你就会从他的性格角度来判断,认为他“就是这样的人”。
这是两个很不一样的维度:当你从“定性的维度”转到“场景的维度”来判断这个人做的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完全是另外一种想法。这时候你会想:是不是他公司有一个特别紧急的事情,连电话都不能打?或者她是不是路上堵车?你可以想象各种各样的场景——只要你用这样一个维度去考虑问题,就会获得另外一种认知。
我们经常说“原谅”。所谓原谅,就是从场景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或一个事情。
我们经常原谅自己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特别了解自己的场景,当别人用定性的语汇来评判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特别生气。
回到结婚十周年纪念日的例子。当女士终于来了的时候,如果男士站起来,第一句话是“今天是不是特别堵车?”或者“你的手机是不是没电了?”,那么,一个超预期的场景氛围就出现了,这个烛光晚餐就获得了另外一种意义。
什么是“盲维”?
我们在处理一件事情或者一种关系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到单一的认知维度里——你选择了什么维度,你就获得了什么样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很可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就是“盲维”。
一旦有“盲维”,你就会出现严重的认知偏差,你的判断和决策都会出现重大的问题,它带来的后果可能是不幸甚至是灾难性的。
在《斯蒂尔传奇》里,斯蒂尔只是一个配角,甚至是一个摆设。他虽然是个男人,但他的思维很感性。每次,女侦探在听斯蒂尔汇报案情的时候,从她的表情都能看得出来,她是在快速思考——“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斯蒂尔说的某一个信息,能让女侦探一下子很兴奋,但是他自己是不知道的。
这里面的差别在哪儿?就是女侦探的思维维度比斯蒂尔要多一个、甚至不止一个。所以,斯蒂尔说出来的大量杂乱信息,能够被女侦探迅速整合到各个维度里,很快还原成一个完整的案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