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承源是宁波市慈溪龙山镇人(龙山镇之前为镇海下属行政区域,因此在介绍中也可以说是宁波市镇海区人),1954年起任上海博物馆保管部组长、青铜研究部主任(马老的身份有很多,但是这两个身份是本书的主要内核)。
因为工作需要看完了本书,了解马老在人生的征途上,为寻求青铜器的美和背后的真相,献出毕生精力.
作为人物传记,本书的质量并不高.内容简略,事件阐述上缺乏细节;人物倾向上,赞美之词已经溢出纸面,缺乏人物传记应有的客观性.
全书大概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马承源从事文博工作之前的经历介绍.二是马承源在文博工作期间的重大事件.三是马承源的为人处世方式.
从事文博工作之前的经历有其为马老后续人生奠定基础的启蒙性,知道他对青铜器能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但整体重要程度不高.
以前看了陈燮君编写的《青铜器》,已经对上博的青铜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合书中马承源和诸多青铜器的精彩过往,完成了前后两任馆长的梦幻联动.
常去博物馆的人可能会说,除去河南博物馆和陕西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馆藏可能是我国最强的.其中一部分可以说是马承源一生汗水的凝聚,为此作出的巨大贡献质朴且伟大.其中几件赫赫有名的:最早的秀恩爱神器-子仲姜盘,最早出现中国文字记录的青铜器-何尊,见证秦朝强大起来的标准量器-商鞅方升,海内三宝之一-大克鼎.附言:文物相关图片太少,阅读的震撼性削弱不少.
从历史文物安利的角度看本书,书中出现的文物都具有各自的性格特色,属于我国文物界的顶流.将书中的文物单独罗列出来,配合《国宝档案》《国家宝藏》等节目,不但为马老在孤独和静寂中无日无之的斗争而折服,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形成自己对青铜器认识的思维导图.
从个人追求方面,大量的篇幅描绘了马老筹备上海博物馆新馆的经历.因为新馆极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和浓厚的历史氛围感.为此他获得了洛克菲勒奖,成为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中国人.书中看到马老为了修建新馆永无倦意的奔走,为什么让我想到努力修建新球场的温格.看到此处,如果还没有将去上博看青铜器作为接下来的旅程安排,都对不起我花在书中的时间.
对生活有了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下去,总会获得些什么.即使后来新馆没有如愿建起来,马老在筹备过程中不断学习了解各家博物馆建筑的优劣,也使他在这方面变成一位专家,一切从信仰出发的行为都不会一无所获.所以有了生活目标就去做,纵然没有到达预期的高度,也能在这段经历里收获不少.而且万一走狗屎运了呢?命运这件事,谁说的准.
看人物传记总应该学到什么.
从人物性格特色的角度:
马老的人品在书中被大力褒奖,纵然这里有一定故意集中视线的成分,但依然值得从中取其精华.另及:慈溪自董黯的孝行改名后,总是特别容易出孝子.马老是不是也是在乡土文化的孕育下,成为了一位好儿子,成为了一个好父亲.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马老在工作和学术上的严谨和执着以及日常生活中高情商的为人处世方式,在书中被反复举例论证.最值得借鉴的应该是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马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学识积累链接了诸多大佬,在相互帮助及学习中结下深厚的优异,也为后来上博在许多工作中取得成绩的埋下伏笔,孤军奋战终归比不上群狼出动.
全书在完成对马老的介绍外,还附加他的学术成果和生平大纪事.虽然看上去像复制百度百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