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误解』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误解总是频繁出现。
比如,老板给下属口头布置了一项工作,结果他误解了老板的意思;你跟朋友说了一件事,结果他误解了;你跟爸妈谈论起一个新闻,结果他们误解了你的意思。
生活中仿佛误解是无处不在的。
那么,为什么这些误解会存在呢?
信息的传递是非常艰难的。
信息在从发送者一端传递至接收者一端的过程中,会经历至少四次“翻译”。
每一次翻译,都是对信息的削弱,每一次翻译,都会让信息的真实度,大打折扣。
②『第一次』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第一次翻译是:你想表达的和实际情况并不完全一致。
比如,你读到一条很复杂的新闻,你对这条新闻有很多想法,但是哪个想法是最核心的?哪个想法是最不重要的?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区分,这造成我们在表达信息上,没有取舍,也就脱离了新闻的原貌。
也就是说,你对某事物的认识、感觉和看法与它本身存在差距,或者叫,信息处理过程中“感知”与“现实”存在偏差,你所表达的只是你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跟现实是有差距的。
最常见的偏差是,你想知道一家川菜馆的菜辣不辣,你问一个四川人和一个广东人,他们可能给你完全不同的答案。
③『第二次』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第二次翻译是:你所说的与你真正想表达的不完全一致。
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对信息的编码能力不同。
就拿看春晚来说,专业人士可以从春晚的整体设计、灯光音响、节目编排等方面,给出全面详尽的分析。而手机那头的普通观众,可能只能发类似好牛、好好笑、好精彩等弹幕。
为什么人们觉得读书是一件苦差事?这是因为读书是一个重塑大脑编码的过程,是非常消耗能量,且非常累的一件事。
表达也一样,每一条信息在你的神经系统中,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旅程。
所以,很多人都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来分享自己的想法。
④『第三次』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第三次翻译是:接收者听到的并不是你想让他理解的。
相声演员和脱口秀演员,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有时候他们设计的包袱没有响,他们无意中的一句话,却引得听众哄堂大笑。
这就是你作为信息的发出者,想让对方听的东西,对方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而你没想让用户听的东西,用户却可能迅速捕捉到了。
信息的接收者和发布者,使用的不是相同的解码器。
他们只在意自己在意的内容,然后尽可能准确地解释消息。
如果再加上可能出现的外部干扰,比如噪声或插话,比如临时出现的想法、身体上的不适、对环境的适应或警惕,那么他们对信息的接收就更少了。
⑤『第四次』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第四次翻译是:接收者理解的和真实的,存在偏差。
还是拿脱口秀演员举例。在采访中,不少脱口秀演员都表示,自己的包袱明明是这个意思,但是观众却理解成了另外一个意思。或者,自己明明是讲了一个A类型的段子,结果到了用户那里,却变成了B类型的段子。
总之,信息的编码和解码受世界观的影响。它由心理地图和语言地图构成。而这些地图和真实世界的地图是有偏差的。
由于任何消息都严格经过上述过程,因此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不可能存在完全的理解。
这就是误解产生的根本原因。
总结一下,不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里,不要觉得你说了一遍,对方就完全听懂了。有很大的概率是对方跟你想的根本就不是一件事。所以,勤纠正、勤检查,你才能减少误解带来的损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