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安而频频回首
无知地索求 羞耻于求救
不知疲倦地翻越 每一个山丘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丢
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
--李宗盛《越过山丘》
我在海淀图书馆的换书大集上翻看这本书时听到了李宗盛这首歌。听的人感慨万千,歌词中透露出的沧桑感,只有被命运狠狠摔打过的人才懂得。
或者说,只有被现实这位大神狠狠摔打,并按在地上反复摩擦过的人才会喜欢这首歌。
这本书的作者植觉先生应该算一个。
我在翻捡待换图书时无意间从生活类图书中翻到这本书,不厚的一小本,内容也说不上丰富,但它足够有趣。
这几年随着佛系、小日子、小确幸类思想的流行,都市白领辞职去农村种菜、去山里做设计、带着孩子去乡下生活等等活例似乎越来越多,如《下乡养儿》一类记录此类活动的图书也出了不少。
当然这种白领变身记更多变成微商贩卖古法红糖、有机蔬果等主打原生态、健康品的文案也是真的。
这本书的作者植觉先生,也是这种白领隐居型作者。不过植觉先生并不卖古法红糖、有机杂粮。
作者的经历也如那些下乡的城市人一般,在下乡养苔藓之前,他曾经做过大企业的花艺总监,按他自己的话说,是每天要花很多心思很长时间收拾打扮,吹头发,选衣服,去这座城市里最繁华的商业区上班,造型随时可以做个街拍那种。
从时尚潮人变成隐居山人,变化不能说不大,但也是个常见的变化,对于厌倦了都市的喧嚣与繁华的许多有思想者的人来讲,这是一个不让人意外的转变。
只不过,一位原本在大都市里收入可观的金领放弃优厚待遇,跑去山中隐居这种题材是许多公号文的大热款,但现实操作起来,只有那些当事人才知道从大都市到穷山村间生活方式切换的艰难。
植觉先生用这本小书,记录了他如何从一位白领变成一位到山中种苔藓,开花店,在淘宝上卖苔藓的店主的这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
这本不过二百页上下的轻薄小书,本就不厚,照片又占去篇幅的一半,剩下的内容基本五五分成,作者的人生经历占一半,从一个大城市公司高管变成入山种苔藓的心路历程。在山下开花店以来经历过的种种,还有尝试自己做衣服的心得体会,甚至连承接朋友的结婚周年庆派对的经历都写了进去。
另一半是作者与苔藓的故事,如何对苔藓发生兴趣,如何喜欢上这个小东西,如何痴迷于养苔藓,如何开了淘宝店与更多喜欢苔藓的人一起交流。
对于苔藓的研究,日本大学里设有相关专业,但国内大学里在此方面似乎较之日本粗放很多,作者也是大部分靠自己摸索,得出几分种苔心得。
我对于种植苔藓的一点印象,之前全来自董桥文中谈明代文人屠隆如何经营自己的小日子“家境虽然贫寒,居然念念不忘经营书斋情调,种兰养鳞之外,洗砚池边更沃以饭渖,引出绿褥似的青苔。”
苔花如米小,也做牡丹开。但苔藓的美好,许多人大抵get不到,从某种角度说,这是一种繁华落尽见天真的美好。
或者说是一种久历世情之后无意间回头,发现那盆青苔还静静守在原地等你的那种美好。
我总觉得人总是要到某个阶段才能懂得一些事情,比如说只有参加工作以后才能理解于连的辛酸。很多人生的所谓常识,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作者也是在充分见识过大城市的五色令人目盲后,才见素抱璞的来过这种山间生活的,不是么。
不过,从整体而言,全书的内容有些失之拖沓,比如有些章节里面连给朋友筹备某次结婚纪念日派对的过程都事无具细的写出来。
其实我相信翻开此书的植物爱好者,或者如个人这种伪植物爱好者,更想看的,还是与苔藓有关的种种。
另外,作者自承文化水平不高,十三岁便辍学进入社会了。的确,我得说这一点在书中的字里行间也有所体现,这或者也是此书在豆瓣上评分不高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将其做为一本偷闲一刻、随手一翻、放空大脑的小书来看的话,它是极为符合条件的。
倘若是在某个阳光晴好,微风不燥,气温适宜(北京居民在这个最高气温已经达到38度的城市表示,这一点非常重要)的午后,某个文艺青年想找一本小书来搭配英式下午茶或红酒佐帕尔马火腿的话,这本书的表现将非常出色。
更别说,内中还有那样多关于苔藓的美图,充分满足了个人这种业余植物爱好者的读图需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