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论》有言:“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刘备的一生便印证了这个道理。刘备深谙低调隐忍的处世哲学,于乱世中突起,花甲之年实现年少的抱负。
正所谓,地低为海,人低为王。当一个人甘于把自己放得很低时,就是他真正变强大的开始。
低调是一种内敛,得意时不张狂
人在年轻时都会有一段意气轻狂的时光,刘备也一样。
《三国演义》中有张飞鞭打督邮一事,但在《三国志》中,该案例主角不是张飞,而是刘备。
中平五年,刘备因在两次镇压叛乱中立下战功,获封安喜县县尉一职。可没过多久,朝廷就下令要淘汰凭借军功当上官吏的人。得知消息,刘备特地到督邮入住的驿站求情,却被对方直接拒见。刘备一怒之下,把督邮捆绑起来鞭打两百下,后弃官逃亡。
经过此事,刘备幡然醒悟,不应因为一时的得意猖狂,而自己断了后路,谨言慎行方为安。
后来,刘备痛失徐州,无奈只能前往许都归顺曹操。此后的刘备行事处处谨慎,收敛锋芒,做事踏踏实实,不争一时名利。也正是由于这份内敛的睿智,让后来的刘备屡屡得以在劣势中求得生机。
俗话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有德行的君子不会炫耀自己的聪明,也不会过多显示自己的才华。
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以万物为参照,可洞观一己之不足。世界上真正有价值的从来不是虚名,而是自身的实力。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傲慢和放肆是在一点点掏空自己的躯壳,始终保持敬畏和谦和,才能不断地充盈内心。
低调是一种谦卑,留得住初心
《三国志》中记载:“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刘备为人,向来以谦和有礼著称。任平原县国相时,他外御贼寇,内安民心,即使普通百姓,都可与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
有人不服从刘备,派刺客前去暗杀。刘备以为来人只是一位普通百姓,不仅亲切接待,还热情备好茶水饭菜。面对如此亲民的刘备,刺客哪里还下得了手,羞愧地向他交代完实情后,便仓皇离开。
他对百姓如此,对身边人同样如此。请诸葛亮出山时,刘备已47岁,官至左将军,而诸葛亮年仅27岁,只是一介布衣。对于比自己小整整20岁的后生晚辈,刘备依然姿态谦恭,不以位高自诩。
三顾茅庐,见诸葛亮故意仰卧草堂迟迟不起,刘备拱立阶下,一站就是几个时辰。凭着至诚至敬之姿,最终打动才智过人的诸葛亮,从此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论实力,刘备在当时称不上最强。却何以能将那么多文臣武将收归麾下,且个个都甘愿对其披肝沥胆,原因就在于,他有仁义之品,谦逊之德。
古人云:“虚己者,进德之基。”妄自尊大,只会止步不前;谦以待人,才能不断精进。
空壳的谷穗高傲向天,饱满的颗粒低头垂地。见识多的人,更容易知道自己的不足,更能保持学习的习惯和谦逊的态度。
真正厉害的人,懂得以谦卑的姿态汇聚力量,成就自己。
低调是一种平和,失意时从容不迫
大业初成前的刘备,可以算是一个“常败将军”。
从23岁开始打天下,到47岁痛失荆州,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打过无数次仗,却屡战屡败。其中有些败仗,在外人看来,几乎是难以忍受的耻辱,却都被他咬牙忍了下来。
忍辱负重,是为了厚积薄发;藏器于身,是为了待时而动。
建安六年,刘备因被曹操追击,前往荆州投靠刘表,被安排驻守新野整整七年。半生戎马,到此时却落得个无处施展手脚的处境。即使心有不甘,刘备依然坚持克制隐忍,尽心效忠刘表。
他在等,等一个有十足把握重出江湖的机会。七年里,他从容不迫,一边关注天下大势,一边到处招揽人才,结识当地英杰。
建安十三年,时机终于成熟,刘备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于赤壁。之后,刘备乘势而上,先是夺取益州,成一方诸侯,三分天下。后又在汉中之战中大胜而归,进位汉中王。
《老子》中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弱者才需证明自己,强者都是在不动声色中自我沉淀。
越是身处逆境,越要从容淡定,储备自己的力量。低调而为,伺机而动,才是安身立命的良策。
低调不是被边缘化,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低调是暗蓄力量,于不显山不露水之中成就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