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我知道这个标题有点大,但是我一点不想谈那些宏大的问题,仅仅想从身边的一件小事入手。
大前天,我见了一位老友,关总。
他是个成功的生意人,现在退居二线,主要做投资,在美国置业定居。
和很多生意人不一样,关总极其的勤勉自律,没有不良嗜好,每天都有固定的读书时间。
而且,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我和他聊了很久,我很想搞明白一件事:为什么一个“上了岸”的人,还要这么的克制自己?
因为我认识很多暴发户,他们过得很奢靡,很多人赌博、包二奶、甚至吸毒。
这点很容易理解,人有钱了,自然就会放松自己,做些刺激的事情。
但是,为什么像关总这样的人,不去享受所谓的生活,而要收敛自己的欲望?
当然,你可能会说:“有些人有更高的追求。”
其实这么说没有任何解释力,多数人都有更高的追求,都希望做高尚、卓越的事。
但是,是什么让人与人的行为有如此之大的差别?
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关总时,他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对宗教的信仰。
我理所当然的认为,他指的是宗教教义对人的行为规范。
于是顺着这条路子,大谈特谈佛教是如何潜移默化人们的行为的。
关总却打断了我,他说:你的切入点不对,宗教不是改变人的行为,而是改变人对死亡的态度,这才是核心。
我知道,看到这句话,你应该会有点晕,根据我和关总的谈话,我用最凝练的文字给你解释一下。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会无法坚持一些痛苦的事,比如,每天写1000字,每天读2小时书......
虽然,有时受了刺激,强迫自己几天,没多久,你便会宽慰自己,人生苦短,还是要享受一下。
于是,拿起手机,刷刷抖音,玩玩吃鸡。
是我们不知道努力换来成就吗?这是明摆的道理啊.......
每一包香烟,都一个图片或者一行文字,警告吸烟会引发癌症,为什么还有很多烟民不肯戒掉?
是生理成瘾?其实经研究,心理的瘾更大,或者说是香烟会让他们获得一种心理慰籍。
仅仅因为这种心理安慰,就让人牺牲自己的健康?这不科学。
如果从对死亡的态度这个角度来探究,很多问题便好解释了。
多数人都有难逃死亡的绝望感,以科学的角度,我们都知道自己不能永生,也不会投胎转世,那意味着,每个人就这一次活着的机会。
“终将死亡”这个词语深深的植入我们的脑中,在潜意识中若隐若现。
让我们体会到人生的终点,只不过是一个无底的深渊,当这个真相浮现出来时,我们决定先下手为强。
既然终点如此没有希望,我们何必又让中间的路程如此贫瘠?
于是,我们妥协了,我通过一些能让自己短暂快乐的事,来冲淡那种绝望感,来沉迷于当下,这样便能让我们的焦虑得到片刻缓解。
是的,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主导着我们的行为。
而关总这样深信佛教的人,往往能把这个问题处理好。
对于他,死亡并不可怕,只是因果齿轮上的一个休止符,很快便能开始又一轮的运转。
而且,倘若实修有道,达成涅槃,便是极乐境界。
因此,对他而言,那些自律的行为,没什么苦不苦之说,因为人生本如苦海;
他也不需要什么短暂的快感,来冲淡对死亡的恐惧,死亡对他来讲并不可怕。
所以,他能坚持做一些无聊乏味的事,他不需要精神安慰。
有读者曾问我,什么叫做“精神资源”?我想这就是一种精神资源吧。
这种精神资源,乔布斯有、李嘉诚也有,很多商界领袖都有,所以他们能够事业成功后,还能一直保持勤勉的习惯。
我并不是宣扬宗教,而是由此引发了我一个思考,那些能持续精进的人,也许真得都是生死看淡的人。
毕竟,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对死亡的应对。
好了,关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聊的,欢迎留言。
良叔小随天天见,再坚持40天。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