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喜欢的书,我苦思冥想几天,没有想出来哪一本是我至始至终最喜欢的书。我发现每个阶段都不一样。
初中到高中:小说
真正开始阅读课外读物是初中住校时,受室友影响迷上了小说。第一次看的一本书现在还记得名字,叫《鸡鸭闹江湖》,是一本武侠小说,情节却已记不清。第一次看小说,我看得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高中时,学校申请示范中学,图书馆藏书量不够,动员大家捐课外读物。那时才知道学校原来也是有图书馆的,我们却从来不知道,也没人看到过。大多都是山村里来的孩子,自己都没读过些什么课外书,哪来书捐。于是大家纷纷到镇上的旧书摊上买书。书摊上的大多都是言情小说,大家三五本地买来,先一睹为快,然后互相交换着看,看完再捐。正是青春懵懂的时候,大家看得很入迷,甚至上课的时候,借着课桌上堆得高高的课本遮掩,也在偷偷摸摸地看。这个阶段看的都是小说,回想起来,情节很多雷同,但在当时,是真的很喜欢,觉得比起课本,生动许多,引人入胜,带人入境。
初三班级合并换了寝室,新室友带来了《红楼梦》,分成很多册的那个版本。书已经很旧,甚至有点破,而且还不全。大家争相阅读,我都不是从第一本开始读的,读得似懂非懂的,但还是觉得很吸引人。里面的诗读来很美,我还用抄写了很多诗词在彩色信纸上,反复念,念多了甚至有种想写诗的冲动。画面感也非常强,常常读着像是在参观一个奢华的大宅子,很开眼界。后来大学时候,读了完整版的《红楼梦》,感觉也挺好,但不如初中时感觉好,可能因为时间关系并非连着读完,开始痛苦里面的有些字不认识,词也不理解。
大学:亦舒的小说
到了大城市上大学,能接触到的书就多起来了。一个医学院校的图书馆,馆藏基本都是医学类的书籍,却在二楼开放阅读室隔出一间设期刊阅览室,陈列了些不那么严肃的读物,像小说,散文等文学类书籍。我特别迷恋这个地方,我接触到了亦舒的小说。这一看,就没法收心了。我很喜欢亦舒小说中的主角人物,很羡慕可以那样干脆利落的生活。她的小说大多都以第一人称写作,读来代入感非常强。人物大多自尊,自强,而表面却很淡定。连伤痛欲绝时,你都能感觉到他们的从容和铮铮的骨气。她们比较在乎自己内心的想法,遵从自己内心生活。我也很喜欢亦舒写作的那种笔触。言语简练,很多情节一笔带过,但却留给人很多空间想象。至今,仍觉得小说中人物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很多时候遇到选择时,倾向于任性地遵从自己内心。
初入社会:成功学,方法论类的书
初入社会后的我其实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浮躁期。我很难静下心来读一本纯文学类的书。期待着以己之力在大城市站稳脚跟。这个时期,看得更多的是成功学,方法论之类的书。读完一本书,热血沸腾,挽起袖子,准备干一份大事业。轰轰烈烈几天或者半月,热情减下来,又开始不那么相信书中所说。现在想来,既然能成书,能热卖,它必定有它的有用之处,只是运用者可能不得要领,或者未能坚持。这一类书,现在市售最多。每本书都有它的道理,它的一套逻辑,但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类,或仅仅是那一本,需要根据自己的性格,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来选择。
现在:哲学,心理学
最近,开始喜欢哲学,心理学类的书。我想,一方面因为工作十余年,年纪渐长,开始想要真正地思考我自己,我周围的一切遇见,看见和听见,另一方面,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希望多了解些心理学的知识,去引导积极的家庭氛围,去更多包容他人。
纵观下来,我对于书的喜好是随着我人生阶段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心理发展变化而变化的。随着人生观价值观的框架定型,也许我的喜好才会真正稳定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