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沉潜,积聚,成长(二)

沉潜,积聚,成长(二)

作者: 蝶化文澜 | 来源:发表于2021-04-17 09:30 被阅读0次

首先诚挚感谢师者的智慧助力!

觉得还是有写一些东西的必要,记录一下,以免忘却的救主太快降临。

力争每一次备课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反思都是提升。

月考的试卷《药》让很多学生产生了太多疑问。正准备找个机会好好聊一下先生还有他的作品,虽然未必能入其堂庑。赛课就这篇吧,随意又郑重。

课堂上很多思维碰撞,以前跟着团队研读一年多大先生,看了关于他的那么多书,做了那么多笔记,以为统忘却了,而今际遇了合适的环境,竟鲜活起来。佐藤学说的交响乐课堂是今天课堂吗?慢慢朝向吧,静悄悄的革命。

【授课流程】从学生困惑入手。

1.呈现学生疑问。
2.互相解决问题。
3.共同讨论未解决问题。
4.备资源拓展延伸。

1.呈现问题。

既然学生有问题,那就让他们的问题直接形成文字的形式交过来,把他们的问题分类。

2.互相解决问题。

以习题集的形式发给学生,这样学生之间互相会解决一部分,再把学生彼此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提炼出来10道题。小组讨论,讨论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加入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且锁定一道题,由小组的中心发言人阐述分享。

3.共同讨论问题。

最后,选出一个主问题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既然把班里面经过讨论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班里面提出来,在这个地方肯定大家都有盲点,这需要老师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和大家一块进行探讨,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有时候语言无法解决的,可以用视频的形式,这比单纯的讲解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候我们不能忽略视觉冲击力。当然,在这个过程里老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当学生分析有所偏颇和错误的时候,一定要体现教师的价值和意义。

4.备资源延伸拓展。最后一个环节,把学生心心念念的小说的结尾发给他们,并且附上两道思考题,关于结尾设置的问题。

课堂预设外片段 一

其中有一个问题,涉及到鲁迅作品的讽刺手法,有些孩子认为讽刺就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这个认知显然是错误的,讽刺只是一种手段,它是工具,远不是先生的目的,先生的目的是想把这些众生皮相下的思想暴露在阳光下,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唤醒国民的心底沉睡的美好。

可,为什么学生会认为先生在这里用讽刺就是目的呢?估计是用太多“讽刺”开头的句型来总结小说的主题,以至于一部分学生模糊了概念。其实,想想这岂不也是一种人生现象,我们带着目的雄赳赳气昂昂的出发,为了抵达目的地,用了很多工具,用着用着眼里就只有工具,忘记了为何而出发,慎之!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我采取了放入背景知识,让学生明白先生写此篇小说的时代背景,进而明白先生写这篇文章最终指向什么,在引导的过程中多使用问句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其实关于讽刺的手法运用以及运用讽刺手法的目的,还可以在课下找到类似的文章及题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手段和目的。)

课堂预设外片段 二

当时有一个学生的问题是:“夏瑜为什么是夏四奶奶的儿子,而不应该是女儿呢?不是写的秋瑾吗?”这种认知误会源自于这个注释:夏瑜以秋瑾为原型。其实问这个问题的学生应首先思考的是这是这篇文章的体裁:小说,小说里的人物自然是虚构的,会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型,但这个人物一定不只是代表着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是被典型化的人物,是作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刻意塑造出来的。

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大抵有两类:一类是以生活中的某一个人作为原型,在此基础上加工,但创作时并不受真人真事限制;另一类是用生活中大量同类人的特征糅合而成,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正如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所说的“人物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学生答此疑环节出现小状况。本来没觉得这个问题会有疑问,大家的回答也是让人很意外,当然也能够看出来学生的用心和思维能力,这两个学生都非常优秀,其中帅莉说:作者不能明目张胆的去写,因为所处的时代黑暗。(害!“明目张胆”4个字听着很不舒服,先生何曾怕过!)叶旭说是因为秋瑾写过的《满江红》,这首诗里面的句子“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先生也一定也是读过秋瑾的《满江红》,但是在这里不知先生有没有这个意思。虽然理解的出发的不对,但是叶旭的这种探究的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竟然能够在此时想到并背出来这首词,文学素养挺高!

这个学生的问题理解前提应该是“小说中的人物”,如果把这个大前提纳入自己的解题思路,或许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差池了。

反思自己

在理解这篇小说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回到文本中!作者塑造了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人,考虑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和意义。

而今,静下来回顾整个课堂时,我发现,大家能够从文本里面分析出来“麻木、自私、冷酷、愚昧、无知”,但,在进一步引导他们为什么会如此时,并未得到结果。当时,我也并未深究(这不像我的风格)为什么当时没有深究呢,现在已经不知道缘由了。可能是因为把控课堂节奏?或许,觉得泛泛而讲又不能达到效果?也或许,对此问题我也不能透彻表述……

此刻,唯希望学生能够记住自己课堂上结尾朗诵的那一句话,此文也以之作结吧——“为众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相关文章

  • 沉潜,积聚,成长(二)

    首先诚挚感谢师者的智慧助力! 觉得还是有写一些东西的必要,记录一下,以免忘却的救主太快降临。 力争每一次备课都是一...

  • 沉潜,积聚,成长

    沉潜,积聚,成长,需要时间,大量的时间。很多时候还得忍受一些“无效”时间。 听课反思: 1.讲课内容要少,深,并且...

  • 沉潜,积聚,成长(一)

    ——赛课之后碎碎念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所以,还是梳理一下自己课后的一些想法...

  • 沉潜!沉潜!沉潜!

    《庄子.逍遥游》有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

  • 沉潜!

    沉潜!沉潜!沉潜!

  • 沉潜

    浴衣,榻榻米,丝绦 皱纹,前额,耳垂,水死挣扎的 绕颈之指 雪封山 温热的灰烬吻着你的泪

  • 沉潜

    一切的努力,希望换来一个明媚的未来。别人给自己的东西,都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创造的才正直属于自己!现在正是拼搏的年...

  • 沉潜

    华灯初上 日沉夕山 丽日经天灿烂 终需落幕沉潜 有明亦要有暗 于无声处寻惊雷 龙飞在天 始于沉潜 亢龙有悔 自当保...

  • 《沉潜》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养;有舍有...

  • 沉潜

    It always seems impossible until its done. 在事情未成功之前,一切总看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沉潜,积聚,成长(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cu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