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结束了,只有亲戚家的女儿还待在家里。
就在昨天,在家里大吵了一顿,父母好心相劝,却被女儿嫌弃:我什么都买不起,什么都比不上人家,打死都不去学校!
父母听到这句话,一时语塞,眼睛蒙上一层水雾。情急之下凶了孩子一顿,说养了一个白眼狼。
亲戚是开出租车的,每天早晨六点出车,晚上十点回家。辛苦挣钱只为了给女儿最好的一切。
女儿喜欢音乐,就为她报了钢琴班,一个小时两百,最后什么也没学成。
后来女儿追星,非要学唱歌跳舞,最后也都报了班。结果去了一个月,就没再也不想去了。
尽管如此,孩子却仍旧不满足,总是羡慕别人的好,嫌弃自己的坏。
甚至女儿放学都不让他去接,只因为爸爸的出租车比不上同学家的宝马!
亲戚实在没办法,打电话跟我说:“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了,还是你家彤彤乖啊,什么都不要。”
我自己苦笑一声,彤彤是我的女儿,在外人面前是乖乖女,但是也和其他孩子一样,想要好的、要穿名牌、小小年纪比来比去。
不过我能理解,想想我们小时候,也会互相攀比谁的零用钱多,谁的本子更漂亮。
如今的小朋友,更是想要各种名牌加身,天真的做着明星梦,想着以后赚大钱。
这个年纪的孩子,难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扰乱自己的心智。正因为孩子有了比较,才拉开了差距,内心才有了自卑。
就拿我女儿来说,去同学家参加生日会,回来后就拉着个脸。
我问她:怎么了?
她说:“你不知道同学家的房子可漂亮了,他们家厨房都比我们客厅还大,她家有各种好玩好吃的东西。”
说到最后,她埋怨的看着我:“我们家怎么什么都没有啊,怎么这么穷啊?”
听到孩子这句话,我心里也凉了一下,被孩子嫌弃的父母,就像在心上插了一把刀子。
不过我跟她说:你说的对啊,我们家就是穷啊。
以前妈妈也跟你一样,也嫌弃过家里穷,买不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尤其是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觉得自己压力很大,抬不起头。
甚至会跟父母吵架,埋怨他们没有给我好的家庭条件。现在我做了妈妈,有些话我希望你能明白:
你觉得我们家穷,这是事实,如果感到羞耻和自卑也是正常的,我们承认自己的现实,但重要的是面对贫穷,你所作出的选择。
有很多打肿脸充胖子的人挥金如土,也见过很多网络直播里,动辄打赏上万的年轻人,还有很多非名牌不要的穷学生。
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只是为了掩盖自己内心的贫穷,因为不敢承认现实,最后只会欲盖弥彰!
几乎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但不是所有孩子都懂得:
我们不要活在虚伪的世界里,我们要承认自己的不够好,而选择变得更好。面对穷,你选择怎么面对,就会有怎样的生活。
莫言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自己的母亲:
“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
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才能不屈不挠地活下去。”
这段话,让我明白了,别人的阳光和通透,自己的卑微和渺小,差别不是在困难和穷,而是面对穷的态度和选择!
我见过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从小生活在一个“避穷”的家庭里。
小时候想要买一件东西,父母会搪塞说那东西不好,对学习无关,不要买了。
小时候羡慕别人家孩子玩具,父母会说,那个太贵了,根本不值这个价格,不要买了。
总有种种理搪塞过去,却不承认自己囊中羞涩,因为不敢与“穷”坦诚相待,所以会畏惧,会逃避:
在跟朋友一起吃饭时,总找理由逃避买单。跟老板谈薪资时,总唯唯诺诺不敢开口。买东西的时候,总因为几块钱而犹豫半天。
这就是我们的经历,因为小时候太怕穷,所以长大后就穷怕了。
有一句很有意义的话:你可以选择逃避现实,但没办法逃避这么做的后果。反之,勇敢的承认现实,才会有所突破。
正如我在商场看到的一幕:
一位妈妈领着孩子在逛街,孩子指着橱窗里的一双鞋,说想要这个,我们班里的小楠就买了这个。
妈妈拿着吊牌看了看,大概是自己难以接受的价格,她犹豫了片刻。我以为她会说,那双鞋不好看,咱们还是看看其他的吧。
但是她光明正大的对孩子说:这双鞋子很贵,妈妈现在没有那么多钱,等妈妈多挣点钱再买回来好不好?
孩子虽然有些不情愿,但还是点点头。
相反,如果妈妈说那双鞋子不好,可能在孩子眼里,妈妈就是一个虚伪的人,这种虚伪对孩子来说是逃避。
当孩子嫌弃家里穷时,作为父母,会告诉我的孩子:
我曾经也跟你一样,很多时候都觉得家里太穷,这是正常的,我们承认自己的穷,然后选择去改变。
我们是无视嘲笑,优化选择;还是逃避现状,随意沉沦。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懂得:只有前一种选择,才会让自己过得舒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