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 第7-8节 #感受#
关于不要把权威/规则/评价/尊重当回事
想起来很多例子和以前的故事
1.李安说,我要去“ 挣得” 对我的尊重
李安曾说,即便电影拿了大奖,他妻子还是对他保持一样的尊重
每一天,他还是要做一样的父亲,和丈夫,通过这样的每天的行为,来挣得,对他的尊重
就我们尊重/尊敬/喜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的头衔/称谓/关系里的位置,或者,他拥有的权力,
而是,他是谁,他怎么说,他怎么做
他是否赢得,我的喜爱。
我们人格平等。
2.有部电影,《心灵捕手》,某数学系大教授,去学校的清洁工室,找一个叫做will的孩子,他要求调取will的打工记录,理由是这孩子是数学天才。
清洁工室的大叔懒得理他。
大教授的学生说:“不好意思,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xxx奖的获得者,xxx大教授。”
大叔站起来说:“不好意思,我也介绍一下,我是这里的负责人,xxxx部门的清洁工,我叫xxxx。”
他直视着教授,毫无惧色。他站起身的一刻,教授面露愧色。
最后还是教授一顿巴结,才要到了资料。
3.记得以前的讲座里,提到,是否要教育孩子对父母的爱,和感恩
对父母的爱,缘于“你对他好”,而不是称谓中的绑架,
因为,有一种无奈的爱,止步于“称谓”。
孩子爱你,也爱世间对他好的人,
孩子喜欢谁,出于人性的法则,而不是道德规范。
4.包括不要太把规则/评价当回事
有个妈妈说,并不喜欢孩子被评优,评了以后,孩子就一次不敢迟到,一次不敢做完作业,整天诚惶诚恐,唯恐辜负“优秀”的标签,
我理解,孩子在小时,肯定是非常注重外界反馈和评价的,他基于父母的反馈,来建筑他的世界运行的规则,
可到了成年以后,这社会与文化,还有着很多隐形的规则,有时候甚至是桎梏,那些隐形的很大的力量。那些标签,我们有吗:贤妻良母、优秀员工、女人不能主动.....
记得编剧六六说,流量剧不想写,想写的东西播不了,在投资人、内心、观众、广电某局之间,痛苦的周旋以寻找缝隙,她累了,不写了。
流量剧女编剧,和她无关。
吃穿用度有限,不想再做违心的事,
就好像小糖人罗德里格斯那样,总会舍弃一些东西,以获得心灵的自由。
老师说,利益轨道的思维,和爱的思维不冲突
我想也许是可以理解为:
我们努力去看清晰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那些规律,人和人的,人和事的,
然后运用我们的头脑,去选择,去取舍,去影响,去构筑吧。
大的世界我撼动不了,孩子的世界,身边人的世界,我能否点滴建设,并对此负责?
别人的内心我无法扭转,孩子的内心还在成长,我们努力让他更强健吗?
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呢?可以安放吗,努力坚韧吗、尝试自由吗?
我们无法教授,自己没有的东西...
但我们每个人也携带者,独一无二的资源。
其实我们的课堂一直在说,
看见真相,接近自由吧。
感谢老师的倾情付出。
不断去感受,去领悟。
教育课 7-8节 心得#教育课# #感受#
#教育课# #感受#
今天想到老师说的陪孩子读书/培养阅读兴趣/培养跑步兴趣这这件事,想到几个方面。
1.不逼迫
绝对不是板着脸,说读书是一件伟光大正确的、必须的事,如果这样,大概只会引起最大的逆反心理。
可以点燃和激发,不能强迫和控制,
人人渴望自主,请顺应天性。
2.循序渐进
从漫画二战史,图画摄影书开始,从快走10分钟开始,“勾引到”,再上手...
3.激发他的动力/需要
看书时讲到妙趣横生的故事,分享快乐的心情,让孩子自己对阅读产生渴望和好奇,
4.信任
相信孩子,对美的,美好的事物,会产生好奇,并且有自己的感触。阅读本身是美的体验和有趣的事,而非“爸爸布置的任务。”
所以说,让孩子/伴侣去做一件你想让ta做成的事,不是简单的命令,也许目的要做最深的隐藏。
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动机很重要)
5.不逼迫并不是真的撒手不管,“功夫在画外”:
“孩子要自己负责啊。”这是天真幻想和家长责任的推卸。
我想起一位数学老师,秋妮姐,她和我们讲到年过四十,她的心得和弯路(她孩子目前在北大就读):
她说自己是懒妈妈,从不检查、批改孩子作业,
但其实,在学习规划、保护兴趣、营造氛围、点燃动力、倾心交谈方面,她做了大量的工作,
“此懒非彼懒,功夫在画外。”
罗老师也是,常说不要“过度教育”,但是,在生活中发生,那些美好和陪伴。儿子阅读的书籍,经过了他的筛选。他读什么,他想什么,他知道。
我觉得,好的教育和影响,好的对人发生作用的这一套东西,里面都有规律。
是你要做的事,还是ta想做的事?
每个人,承担多少责任?
撒手不管vs强力逼迫
有限度的帮助,如何发生?
他的微小进步/路遇挫折,我们做出了什么反应?
值得琢磨,值得去想。
处心积虑,举重若轻,那最深的爱,藏在看不见之处。
教育课 7-8节 心得做要做的事,每分每秒,自在生活,而且,
杜绝那不做的事,死磕自己,父母的责任;
允许那些本该“可能“的事,回归人性;
限制那些“不可以”的事,让ta体会挫败、否定和不允许。
教育孩子,考验对人、对生活的全部理解,
很多时候,那“教育理念”,在看不见的地方;
“教育不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美好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