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懂,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道理都懂,还是做不了一个好妈妈。
晚上,躺在床上和俩孩子聊天。
“妈妈好爱你们,你们爱妈妈吗?”
“哼!不喜欢妈妈,妈妈太凶了,老欺负姐姐!”弟弟生气的说。
“妈妈,我爱你。”姐姐温柔地说。
“宝贝谢谢你,妈妈经常吵你,你还爱妈妈。”
“对不起,妈妈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该对你吼。”
“其实我挺幸运的,生在这样的家庭。我上次去✘✘家,我才发现妈妈你对我太好了。”姐姐若有所思的说。她说的那个同学我是知道的,妈妈经常批评她、吵她不好好写作业什么的。她能说出这样的话,有点儿出乎我的意料,也有点儿感动。孩子虽然不说,其实心里什么都知道。
“你能这么说,妈妈很开心,其实每个妈妈都想做一个好妈妈。妈妈也一直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好妈妈。”
“妈妈,你很好的。你别听弟弟的,他太小了,不懂的,等他长大了就不会这样说了。我们老师也说'妈妈的恩是报不完的'”姐姐开心地安慰我。
弟弟的话,听了很扎心,不过那也是最真实,最直接的表达。孩子是最好的观察者,他们的心思是很细腻敏感的,是感受最好的诠释者。妈妈也需要这样的敲打,心疼才会去思考,反思吧。这几天有点儿急燥,对姐姐缺少耐心,本来相互陪伴的美好快乐时光,在我看到她最近的作业差强人意,该掌握的东西没有掌握,还一副不着急的样子时,我的情绪瞬间被激怒,雷霆万丈,姐姐被吓得不知所措,只哭不说话,我一个人像小丑一样的在发飙。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实在面目可憎。
姐姐说出来的话有点儿出乎意料,不经意间她已经悄悄长大,有了自己的看法。孩子就是这样,你给她一点,她反馈给你的多的多。那个当下,心里很复杂。女儿能这么说,既欣慰又惭愧,更多的是反思。心疼姐姐的懂事,她已不像姐姐那么直接,毫无顾忌,她会在乎妈妈的想法,感受。
这个生活中的小插曲,让我这几天想了很多。虽剥离的不是很彻底,不过还是让自己清明了许多。看了那么多的育儿书籍,听了那么多育儿课,上正面管教,参加读书会。尊重、同理心、理解、接纳、不吼不叫、切切实实喜欢自己的孩子,把情绪关在门外,这些理念都认同,都理解,也有尝试在做,和别的妈妈分享的时候也能说的头头是道,为什么有时候回到家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还是像怪兽一样?各种焦虑、烦躁、情绪在孩子面前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会这样?
回想起自己每次和孩子生气的时候都是自己已经有不好的情绪的时候,对老公的不满,对其他人的不满,映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对于我来说,主要是以下的原因。面对生活的琐碎,我感受到自己的笨拙,心里的期待和真实的生活不一致,或者说相差甚远。自己做不到或没有精力做到时,潜意识就把希望寄托在其他家庭成员的身上,达不到期望时,就开始抱怨、生气,好像是他们欠我的。
最重要的是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自己可以改变,但不能要求别人也跟着去改变。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
很痛,但必须要改变,怎么办?
对家庭琐事,分配好自己的时间,把目标细化,最小化。多做少说,自己带头去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孩子的问题,多鼓励,和孩子一起学习,对一些技能刻意练习。
复盘、反思、改进。
不能再像《傻鹅皮肚妮》中的皮肚妮,特能装。
把学到的知识,不只要装在脑袋里,还要装在心里 融入到血液里。核对也好,复盘也罢,一定要把学到的东西和日常生活对接,融合。
书中的知识不是自己的,看了也不一定是你的,只有经常的复盘,反省,把学到的东西和日常生活对接,学以致用,把装在脑袋里的东西,装在心里,融入到血液里,形成生活的习惯,才真正属于自己。
读书使人明智,但也不是读了哪一本书就能立马心明如镜的,只有不停的读书学习,思考,心才能慢慢的清明起来,积累到一定的度就会有顿悟的感觉,豁然开朗。心随之也变大了,装的东西也就更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