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参与脱贫攻坚的方式是不同的,感受也千差万别。在思考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更希望以自己的经历视角,来盘点脱贫攻坚这八年带给我们的真切感受,以此抛砖引玉分享给大家,为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带来更多思考与借鉴。
(一)
脱贫攻坚2020年圆满收官,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
在这份至高的荣誉里,不仅彰显些着总书记的精准方略,凝聚着党的坚强领导,还有各级政府的主动站位、社会力量的密切协作,以及广大干部的倾情投入、基层群众的热切期盼。
如果说,脱贫攻坚的最终目标,是不能丢下一个家庭、不能落下一个人;那么,我们所从事的扶贫工作,就是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的积极参与,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盲区暗角的堡垒屏障。
恰是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天下扶贫一家人,共同汇聚起时代力量、时代智慧和时代主张,才有了今天来之不易的时代创举。
这是几代人接续努力换来的,是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脱贫攻坚是历经艰辛的攻坚战、接力战,无论是决策的谋划者、政策的执行者,无论规模庞大的集体、孤军作战的个人,无论官居何位、身在何处,但凡在脱贫攻坚中用心付出过、努力投身过的人,都应该感到骄傲与自豪。
大家都很了不起,都可以给自己点赞!
(二)
印象中,我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有三个时间节点。一个是2017年5月,被选派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另一个是2018年2月,返回单位后负责单位定点帮扶和部门行业扶贫工作;三是2019年5月,被调入扶贫办搞专职扶贫。就这样,村里干,单位干,市里干,算是转了个圈。
幸运的是,在这场大兵团突击作战中,我真切感受到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推进情况、各个阶层力量的作用发挥情况、攻坚前后翻天覆地的山乡巨变情况。
一路走来,我看到了高层领导在无数深夜里的殚精竭虑,看到了政策出台历经几轮研判的慎之又慎,看到了镇村干部反复入户做群众工作时的焦虑彷徨,看到了患病群众骨瘦如柴卧病在床渴求救助时的无助无奈,也看到了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拥抱言欢的喜人场景,看到了村组干部从最初对政策把握的懵懂不解,到最后站上讲台畅谈发展的从容不迫,看到了村里开通班车、有线电视入户,看到了脱贫群众感党恩话脱贫时的幸福笑容。
一场场繁杂纷呈的工作场景,一幕幕情感饱满的感人画面,时刻浮现在我的心头。虽说脱贫攻坚结束了,但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心却连接得更结实了,大家做自身工作的信心能力也增强了,对党的根本宗旨和为民情怀理解得更透彻了,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到了2021年2月,《求是》杂志却专门转发总书记在2012年12月赴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内容。
“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做事情?是不是在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而工作?”
我相信,大家和我的感受是一样的。
这种靠时间和实践得来的精神力量,会成为我们今后干好自身工作、实现自我价值、追求幸福人生的宝贵财富。
(三)
脱贫攻坚从不缺少永闪光芒的记忆。每一步都走得山呼海啸、荡气回肠。一个要求、一句口号、一次行动,总能撬动大兵团式的作战规模。所有的工作决定和具体任务,都要立足实际、放眼全局,科学谋划、精准施策。
比如:
一个是包户干部进村入户结对帮扶。
从被列为帮扶干部的那一刻起,每一位同志的肩上,都增添了沉甸甸的责任。从主要领导到普通同志,从机关单位到企业学校,都被安排要与建档立卡群众建立结对关系,要求拉扯好、照顾好、帮带好这个“穷亲戚”。
于是,大家从纯粹的机关工作氛围中挣扎着走出来,从繁华规整的城市社区,几经辗转来到残垣断壁的穷乡僻壤,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扶贫之路。
这几年,我们数不清有多少次到村部开会研讨会,和村组干部谋划产业发展,在村里巷道田头打扫卫生,在贫困户家里清理垃圾;这几年,我们学会了计算贫困户家庭的收入构成,开着自己的车为贫困户跑前跑后争取应该享受的帮扶政策。
从“一低五有六通”到“两不愁三保障”,从政策补贴到项目分红,从土地流转到危房改造,从慢病鉴定到一站报销,从金融扶贫贷款到务工经营奖补,从危房改造到搬迁复垦,从家里的锅碗瓢盆到地里的栽培养殖,几乎都在这几年的潜移默化中烂熟于心。
相比前几年,只要涉及脱贫攻坚的政策落实问题,无论是帮扶干部还是村组干部,几乎人人都知道是如何抓落实的、落实效果怎么样、有什么难点关键需要关注跟进,可谓遇鬼杀鬼、遇佛拜佛。这种认知上、能力上、眼界上的进步与变化,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而言,是最真实的、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
二个是信息大数据的对比统计。
信息工作在脱贫攻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里面,不仅包含着国家的、省里的脱贫攻坚信息平台的常规统计和情况变化,还有基层具体工作中许多环节、细节所必需的信息数据的统计筛查。
每个贫困家庭的收支变化、每个家庭成员的关系变化,每个产业项目的建设进展,每个帮扶干部的调整变化,都需要精准数据的及时捕捉、收集统计、研判对策、解决到位。好在,有了大数据应用技术的神助,可以让我们的扶贫工作更加快捷高效、得心应手。
想必,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中,大数据会以更强的姿态、更多的触角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个是政策宣传落实到户到人。
政策宣传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头戏。政策宣传不到位、落实有偏差,始终存在于脱贫攻坚的始终。较之过去,脱贫攻坚期内的政策宣传,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一方面,面临扶贫政策的迭代更新、补充调整和工作重心的转接转移,需要每一位参与脱贫攻坚的同志能够及时更新、替换改进,了解掌握最新最准确的政策信息;另一方面,要话费更多更大的精力,让我们的帮扶对象也能够了解熟悉这些政策,以便在入户访谈中对自己享受的政策了如指掌。
这可真是难中之难。为了解决扶贫政府覆盖面和知晓度问题,每一位帮扶干部可谓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记在本上、印在纸上、贴到墙上,生怕哪个关键环节疏漏了、哪个政策没及时落实而“闯了祸、犯了错、受通报”,损害了扶贫工作的整体形象。
从工作方式来看,脱贫攻坚的政策宣传之所以持续地开花结果,更多的是改变了过去政策宣传棚架、空洞、不接地气的操作模式,把许多之前停留在横幅上、文件上、电视报纸上、宣传橱窗里、手机微信里、喇叭广播里的政策,通过面对面、手把手、耳对耳,一句一句教、一段一段记,精准细致地传导给基层群众。
我们当然不能指望所有的政策宣传,都采取这种过于细密的工作方式;但在面对特殊群体时、疑难情况时,这些非常规的工作手段,其作用却可以掷地有声,充分发挥作用。
(四)
再聊聊脱贫攻坚经历过的那些弯路。
一个是建档立卡前期识别流程不规范问题。
围绕建档立卡户的识别纳入,许多地方工作前期暴露出对形势把握不够精准、在落实政策中存在操之过急、在措施推进中缺乏科学研判、在村级初审中没有把好第一道关,不能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既定程序推进等问题。
初期的不认真、不科学、不充分,造成了后期工作的反复折腾和严重内耗,衍生出许多本该避免的矛盾隐患和问题症结。
为了有效缓解这个问题,又是搞稳定标注,又是搞排查清退,消耗了大量的工作精力,才算把工作失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可见,无论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扣好第一粒扣子,事关全局,责任重大。
二个是挥之不去的明白卡填写阴影。
明白卡具体而系统,集中展示了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和结对帮扶的点点滴滴。
但在前期工作中,有关明白卡的填写规定却显得并不规范。不允许随意涂改、空白的表格需要填满、需要干部签字群众按手印、帮扶日期需要用阿拉伯数字记录、帮扶措施不能填写太多慰问送米面油、贫困家庭的季度收入反复确认修改、明白卡收入年份计算与系统年份计算不匹配,以及后来的家庭成员增减、健康状况变更、受教育状况变更等等,这些大量的实际情况,都需要通过明白卡不停地补充修改才得以维系。索性,后来安排要求最好建个电子版,方便修改,打印规整。
一份明白卡,凝聚着太多人的酸甜苦辣,见证着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
三个是督导问题不能随意丢给基层。
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就,有个关键因素,就是充分发挥了督导考核这种“指挥棒”作用。
值得提醒的是,脱贫攻坚的督导方式,与以往许多工作有所区别。不仅要求督导人员足够专业,有扎实的业务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还要在督导问题的同时,及时提供指导意见帮助基层解决问题。
过去那种高高在上、不懂装懂、随便找点似是而非的问题抛给基层的做法,很容易引发许多情绪抵触和不信任感,导致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发现了问题,要怎么想法解决,适用哪方面政策,需要哪个部门配合,具体责任如何划分、如何共担,谁去办、谁来管,最后是否解决到位,帮扶群众是否满意。
如果缺乏足够的耐心、能力和责任,没有接天线、接地气的底线思维和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是无法胜任这项工作的。任何一环出现拖沓或者疏忽,都会让问题变得异常复杂。
好在,有大家相互盯着、相互促着、相互配合着、相互信任着,整改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补齐了一个又一个漏洞。
四个是村级档卡资料要求过高过细。
在之前的许多文章里,我曾提到过村级档案资料问题。实际上,在现行条件下,绝大多数村是不具备档案资料保管条件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没有专业的人员、专业的能力、专业的设备、专业的场所。
即便有当下第一书记或者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建立完善了一整套村级档案,但还是还是会因为缺乏管护条件而损失殆尽。
挺注意,这并不是说农村不需要建立档案,而是缺乏档案保管条件。
脱贫攻坚前期,自上而下要求建立上下匹配、科目齐全、资料完善的档卡资料。从户档到村档,从党建到扶贫,从部门下发的资料到村里收集的资料,从文件汇报到会议记录,没有十几个盒子或者几十个盒子,是无法装订好这些档卡资料的。更何况,还要分年度、分类别、分层级。
曾经,我们的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档案,还要求过村级针对每个整改批次,形成整改方案、整改报告、会议记录等一整套资料。好在;后来,村级只保留一份问题整改的统计清单,其他要求都取消了。
从工作开始时的过严过细,到后来的去掉不合理要求,这种改变恰在于正视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仅减轻了基层的工作负担,也可以让大家腾出精力投身到更多需要的地方。
到基层一线去,调动现有的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帮助基层解决许多卡脖子、掉链子的问题,哪怕是整理个资料目录、排版个汇报文件、维修个电脑程序,看似小事,却是值得的。
受限于篇幅的原因,就不再延展了。脱贫攻坚圆满收官,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多难关需要攻克,有许多显而易见的问题需要妥善解决,比如我们的易地搬迁后续管理与发展、村里的产业谋划,比如我们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还有我们的村委换届、集体经济发展等等,工作还非常繁杂、非常艰难、非常辛苦。
但是,只要用心投入,不忘来路、心有归路,就能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期待我们的乡村振兴更加红红火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