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看了《小岛经济学》。微信读书一直在推荐的一本书,好几个书友都标记了在读。之前有尝试《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初看很有趣,到解释价格的作用那里就有点绕了。这本书使用一个简单的故事表达了最本质的经济学原理。尽管作者表现的立场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故事所指代的现实国家和经济现象也显而易见,颇具政治批判意味;同时,虽然是经济学小白,我也能感受到这种过度简化的模型省略了许多现实中的复杂因素,但作为入门书籍,这本书生动的讲解模式对于理解一些弯弯绕绕的概念还是很有益处。
故事的主体是一个小岛,岛上一开始只有三个人,A、B、C,靠打鱼为生。每个人一天只能打一条鱼,刚刚能维持生活,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天都要为吃饱饭而忙碌。某一天,A突发奇想,要发明一张渔网。他把本该用于捕鱼的时间用于织网,导致当天没有获得食物而挨了饿。但渔网制成后,他每次都可以打到两条鱼,除去自己消费的一条,还能省下来一条,这样他就有了自由时间来钻研如何捕到更多的鱼。随着积累越来越多,他有了“储蓄”。
储蓄的意义在于可以将我们从为了满足生理需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储蓄也可以在意外来临时为基本生存提供保障。
在A的影响下,其他二人也通过不同的方法掌握了织网的技巧。这样,岛上的鱼越来越多,大家都有了储蓄,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创造了各种不同的生产活动,岛上的人口也渐渐多了起来。但由各人保管的储蓄难免出现被盗的情况,因此有人建立了银行,集中管理岛民的储蓄。这里涉及到了储蓄的用途和银行的运行方式。
储蓄可以一直放在仓库,等到需要时再取出;也可以借给别人,也就是提供贷款。贷款有三种类型,商业贷款、消费贷款和应急贷款。商业贷款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创业需求,具有一定风险,因为创业有可能失败,但如果成功,不仅可以收回贷款,还能提高整个岛的捕鱼量,也就是生产力水平。而且创业成功收回的贷款和利息也能弥补那些因失利而无法收回的损失。消费贷款则是为了满足贷款人的消费欲望,如果他将本该用于生产的时间用于消费,那就会很危险,因为他没有产出,未来很可能还不上贷款。因此,如果消费贷款无法提高生产力,对贷款人和借款人都是有害无益。而应急贷款虽然在危机来临时可能无法收回,但他起码保障了基本的生产力没有受损,因此对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银行的职能是为岛民保管储蓄,同时利用储蓄进行适当放贷。贷款业务是银行的主体业务,贷款利息可以用于支付储户存款利息,银行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银行的日常运营。银行运营成功的关键在于谨慎放贷,确保贷款收回的可能;按时支付利息,甚至支付较高的利息以吸引储户的储蓄。储蓄越多,银行承担放贷风险的能力就越大。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控利率来维持风险的平衡,比如对风险高的贷款人使用高利率,对存款时间长的储户提供高利息等等。
随着人口增多,需要一个可以调解各种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组织,政府出现了。这也是政府最初的目的,因为政府的收入来源是税收,即人民的储蓄,相当于大家用部分本可以用于生产力发展的储蓄来换取社会安定。但是当政府开始介入银行的时候,矛盾就出现了。一次危机过后,领导人作出了要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的承诺。为了满足承诺,他发行了纸币,承诺可以用纸币到银行兑换真鱼。那么纸币和真鱼的差别在哪呢?
鱼最初是一种产品,这类材料即使不被用作货币也仍然具有使用价值,需要劳动量(生产力)交换,同时也可以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相反,纸币实际上是一堆废纸,仅在被大家承认、用于交换产品和服务时才有价值。它仅仅是一种象征性指代(就像编程里的指针),用于简化交易过程。其真正价值来源于背后指代的鱼,或者说满足需求的产品。
纸币可以用来交换鱼,其价值等价为鱼。但鱼需要生产力交换,纸币不需要。这就造成了一种不对等,如果纸币超发而鱼的总量并没有上升,那么纸币的价值就和鱼不对等了,也就是纸币贬值,购买力降低,相对地物价(用纸币衡量的价格)就会上涨,造成通货膨胀。
政府不断做出新的承诺,投资基础建设,提供创业和教育贷款,甚至在后期与房地产商勾结,提供大量住房贷款,如果这些承诺都建立在储蓄受限、生产力水平并未跟上贷款能力的基础上,那么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就是必然结果。物价的上涨会驱动企业生产大于实际需求能力的产品,比如装修更豪华的房子。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政府仍然不采取措施,抑制过度消费,反而推出更多的所谓“福利”措施,鼓吹消费,相当于在不断地透支纳税人的储蓄,整个社会就会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让我想到那句话,百因必有果。就像一开始为了制造渔网而必须忍饥挨饿,或是消费贷款的用途不当,本能用于生产的时间用在了消费上,在未来就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消费是有代价的,现在的过度消费需要用未来的缩减消费来补偿。这也是作者在这本书里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投射的是美国这一过度消费大国的缩影。
在后文中还涉及到了其他国家的发展对这个岛国的影响,包括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岛帝国(指代中国)大量购买美索尼亚国(书中的岛国,指代美国)的纸币;以及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恶化等等问题。
有一点引起我思考的是,一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比如装修豪华的房子,真的是人们所需要的吗?现在如此发达的产品,有哪些可以真实提高生产力的?就拿手机来说,过量的信息到底是福音还是灾难?有多少人又因为沉溺在信息海洋里失去了原有的生产力?甚至很多企业是为了收割生产力而存在的。那这样的产品到底是促进了社会发展还是相反?
逐利的天性驱动企业去开发更好的产品,但过程总会存在偏差。我们的能力与这些产品是否匹配?还有比如教育贷款的去向,到底是不是值得的?
事后诸葛亮是简单的,而去了解未知的事物带来的不可预测的影响却很困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