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书桌前,一行行扫视书架上的书目,偶尔停下来定定地看着书名,会感到一阵不适。
为什么?
因为当我试图回忆书中内容时,想起的是很粗浅的大框架,再具体一些就什么都想不起了,或者说,非常抗拒去回忆了,只留下一种读过的感觉。再没有别的什么了。
我又想,这一本本书,记录的都是别人的思想和情感,于我何干?如果真要说有点什么用处,那也许是给我些启示、思路,或者说理解它到底想说什么,又是怎么说的,而不是它具体讲了什么。
文字本身只是表达的工具,也未必能精准地表达,所以才有人说“用心看书”。并且我相信,越是有真才情的作家,越是希望读者能用心体会字里行间,因为那都是经过他们反复斟酌,或亲自实践过的东西。
用心看书除了能让人提取一本好书,也能让人筛除掉一本“坏”书。
这种“坏”书,你越是读,越是体味,越感觉恶心,仿佛往脑子里倒垃圾。
当然,好书也有读不下去的。就比如我读外国小说,那些人名长得哟,又来回换着不同的叫法,看一页得回翻两三页——这谁来着?
除了这种记忆障碍,也有是阅历障碍。个人的经历不够,作者表达的意思你就不会有“嗯嗯嗯是这样”的认同感了。还有呢就如理解障碍,作者埋了个伏笔,或是用了个表达技巧,如果脑子里没有相关知识储备,也同样理解不了。
所以说,好东西到手,也要有能力,才能接应住。
我自知自己也算不上会看书,好在也还会挑书——挑经典,要么看书名,要么看作者,被历史沉淀下来的书必定是好书。
挑书不难,难的是怎么去读。我虽说不会看书,但也随意扯扯自己的看法,权当自我反省和改进。
教人读书的书也有,课程也很多。我想了想,应该有这么几点:1.先看目录,对书的内容有个大体的框架;2.有简介要看一眼,有个大致的方向把握;3.作者的自序要看,他人的作序就扫一眼得了;4.看完一章放下书回忆,本章在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是如何一步一步进行的?有必要的地方,返回去看具体是如何遣词造句的;5.全书读完,再次在脑子回忆大体框架,重点章节再做更深入的回忆,别急着反思,一定要是自己回忆出来的才是自己的,这是一个检验自己的过程,可以的话写下来会很不错。
想倒是挺会想,方法也总是多种多样,唯落地不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