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自己想要什么,就会常常陷入迷茫、困苦状态,看不清前路的方向。
为什么会出现“找不到自己想要什么”的现象?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简单说:我们大多数人在年轻成长的时候并没有可以锻炼过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
家长和老师给我们做了一张人生清单,上学→上好大学→找好工作→结婚→生子,然后让小孩沿着自己同样的路径走下去。
仔细想想,这个过程充满了程序性,在求学、工作很容易随大流,听从父母的安排。但是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发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无法深入,不是很喜欢,也得不到想象中的回报,就开始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中,作者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提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三大关键能力:资源、应用流程、价值取向。
1)资源,是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2)应用流程,是孩子的思考方式,包含如何提出有洞察力的问题,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如何解决各位问题等。
3)价值取向,指的是孩子如何在家庭、学校和工作中做选择,如何对各种因素排序,相当于价值观。
回顾我们大多数人的成长,「资源」是过剩的,因为更多把注意力、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如何获得更多学识,掌握更多技巧和经验上;另外两个能力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导致的结果就是,成年后,依然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辉哥关于这三个要素的排序我是很认同的:第一价值取向,其次是应用流程能力,最后是学识。因为学识是可以在一生中不断用实践驱动学习精进的。
回到问题本身,我们遇到这样的状况,怎么办呢?
辉哥给到的建议如下:
1.多做少想,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我们能快速提升效率的办法就是快速碰壁,快速回头,快速总结经验教训。
2.想要找自己一生想要的东西,从自己过往经历中寻找答案。看看自己对什么样的事情更有兴趣,体现出怎样的兴趣倾向和品格特点。
3.从自己已有的特质出发,再展望那些职业长长的坡道,可以让你持续发力。找到自己兴趣爱好与有亲身实践的职业的结合点,这就是未来希望所在。
写在最后,
不要放弃寻找自己一生想要的东西,一年找不到,两年,两年找不到,三年,我们一直在探索,终将会遇见。
这个关键决定了我们一生可以到达的高度。
我毕业后,一直在思索,会伴随自己一生的东西是什么,是什么东西能够带给我更持久的价值感。
后来,在经历了人生困苦后,通过写作疗愈自己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了它对我独有的价值。
通过表达内省自己,更加了解自己,进而去探索更多热爱与丰富多彩的生活。
当我们给自己描绘了理想生活的样子,就找到了为之持续努力奋斗的动力。
一起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