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D的英文全称是:Potential Induced Degradation,即电势诱导衰减。
2005年美国SunPower公司首次发现并提出PID效应,指组件长期在高电压工作,在盖板玻璃、封装材料、边框之间存在漏电流,大量电荷聚集在电池片表面,使得电池片表面的钝化效果恶化,导致填充因子、短路电流、开路电压降低,使组件性能低于设计标准,但此衰减是可逆的。
也有研究发现并对PID效应作出解释:光伏组件在受到负偏压时,由漏电流阳极离子(一般为Na离子)流入电池片,降低电池的并联电阻。即,半导体内出现了杂质,这些杂质会形成电池内部的导电通道,降低了组件的电流输出。
第三种产生光伏组件PID效应的原因是:光伏组件的边缘部分容易有水气进入,EVA发生水解后会生成醋酸,醋酸和玻璃中的Na反应,可以生成大量的自由移动的Na离子,会与电池片表面的银栅线发生反应,从而腐蚀电池栅线,导致串联电阻的升高,导致组件性能衰减,此类衰减不可恢复。
可知,光伏组件PID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类:
1.原PN结电场情况改变,或存在其它的电流通道,造成实际流过PN结的光生电流减小;
2.器件受到离子迁移的影响,材料性能发生了不可恢复的变化,和原始制造出的组件相比,输出功率变小。
目前,根据光伏组件PID效应产生原因,尽管可分别从电池、组件和系统端减弱或避免PID,但PID效应的影响最终还是体现在电池片上。因此,建议电池厂家对产品进行更全方位的研究,上下游结合,整体考虑性价比高的解决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