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取自《坚毅》这本书第10、11章的主要观点。
【到底是哪一种?严厉还是无条件爱】
案例1: 史蒂夫是一个坚毅的人。当他在球队遭遇挫折时,请求父亲允许他回家。他的父亲非常强硬地表示完全不能接受一个逃兵。每一次史蒂夫动摇的时候,父亲的态度都是始终如一。父亲告诉他,你不能退出,你有能力,只是需要更多的练习。也许你觉得史蒂夫的父亲是一个暴君?可是史蒂夫说,“父亲了解我,他知道我退缩是因为恐惧,我不能屈从于恐惧。他知道我想要什么。” 史蒂夫的父母对待孩子有严格的一面,培养孩子自律,刻意给孩子提供挑战,并且教导他们必须有始有终地完成一件事情;同时他们也对孩子有支持的一面,比如会保护孩子免受别人的故意伤害,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度过更多的时间,给孩子感情上的支持和陪伴。
案例2:弗朗西斯科是一个有激情且坚毅的人。她的家庭总是满满地正能量,非常有爱且稳定。父母不给孩子施加压力,不强迫她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相信孩子天生就拥有向上的动力,父母要做的只是正常的浇水施肥,提供环境---比如关注和倾听。也许你会觉得她的父母也太溺爱她了,这样的孩子会不会变得无法无天呢?弗朗西斯科的父母说,我们也不喜欢那种宠坏的孩子。爱虽然是无条件的,但是也必须引导。在家庭中建立明确的、严格的道德规范,比如绝对不可以骂人等。在必要的事情上一定要坚定立场。
这两个案例和其他专制暴政以及放任自流的父母看起来很像,但是实际上有本质差别。这个差别并不是我们平常经常说的平衡。也许有人认为,只要在专制和放任(有时候以尊重孩子的名义)之间取一个中点就好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走中间路线可以吗?】
并不是50%的支持和50%的要求,或者有时候专制有时候支持,而是要同时兼具二者。也许你会说,怎么可能呢?比如我想送孩子去学习钢琴,才去了没有几次,她就哭着不去了。要是专制,我就痛骂她一顿,让她含泪学习;要是放任,我就同情她并且答应她以后不用再去了。这明明就是矛盾的呀!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1)是否是以孩子为中心?(2)是否了解孩子准确判断孩子的心理需求?(3)了解孩子判断力的有限性
是否以孩子为中心。送孩子学钢琴是为了谁的利益?如果是因为父母的面子,为了缓解父母的焦虑,甚至是因为父母自己喜欢,那么就不是以孩子为中心。如果你能够真正摒弃这些杂念,只是为了孩子个人的利益,那么做决定就会更容易一些。
是否了解孩子并且准确判断孩子的心理需求? 你是否了解你的孩子?要倾听孩子,了解她的真实想法。她为什么不去,是否遭遇挫折。只有你了解了她,你才能决定该如何支持她。是否应该给予倾听、安慰和鼓励。孩子想退缩是因为她遇到困难习惯性地感到恐惧和退缩,还是真的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克服困难,获得行动上的成功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但是如果通过努力也无法解决,则可能会挫伤孩子。一切都要建立在你对孩子的了解上。而这个了解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建立在日常的相处和尝试上的。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了解孩子判断力的有限性。也许有的家长会觉得既然孩子说没意思,是否应该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要做什么?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坚持长久。儿童的前额皮质是逐渐发展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决定权都交给孩子。尊重并不等于任由其发展。应该做什么,该多努力,什么时候放弃,这些问题并不能完全交给孩子。父母要基于观察的基础上,致力于发挥孩子全部的潜力。
【父母的行动指南】
父母必须和孩子同时传递三种信息,请各自对号入座,看看你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以下是孩子的角度):
支持(温暖)
我遇到问题时可以寻求父母的帮助。
父母愿意花时间和我交谈
父母愿意倾听我的烦恼
父母愿意和我一起做开心的事情。
我做得好的时候,父母愿意鼓励和表扬我。
支持(尊重)
我有权持有自己的观点
当父母和我的意见不一样时,可以提出质疑
大部分的时候,我都可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
要求
我必须遵守家庭规则
父母不让我逃避后果
父母能够指出我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我做错事时父母会惩罚我
父母期望我做到最好,即使事情很难。
总之,就是有爱、尊重和要求。
要做到以上,父母首先自己要成为坚毅的榜样。当你的孩子有一天长大了,有了更多判断力的时候,他们再来看你,会有更多的敬畏。父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毅告诉孩子,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你温暖的期待和严格的要求,就会是孩子最大的帮助。
【实战】
课外活动是坚毅的练习场
帮助孩子找到一项他们喜欢的课外活动,并且坚持一段时间。这种课外活动应该是他们感兴趣但是比较困难的,比如足球、芭蕾舞。每周花一点时间做这项课外活动,如果孩子足够大,建议至少坚持一年。如果可以和朋友们一起,这项活动会显得更有趣味。这种趣味和挑战并存的活动,是最好的坚毅练习场。
数据表明,坚持超过一年的长期课外活动与坚毅指数正相关。
有人会说,我的孩子小时候很软弱,现在人格是否都已经固定了,没法培养坚毅了?
布伦特.罗伯茨的调查表明,人的人格是完全有可能发生变化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人格特质和环境是否能够进行良性循环。因为我们的人格特质会吸引某种环境,而这种环境又反作用与人格。所以显得人格稳定。
比如,如果孩子处于一个挑战之中,比如打开不一个糖果罐,此时她会说,太难了,我要放弃。或者母亲干脆帮助她打开这个罐子,也许还会说她,你怎么这都打不开?这都会让孩子加强自我放弃的倾向。因此弱者更弱,这就是恶行循环。
那么要如何打破恶行循环呢?就是要改变外部环境。例如小女孩学芭蕾舞觉得很困难,此时老师或者母亲能够温和地鼓励她并且推动她反复尝试,当她体验到进步的满足感,就进入了良性循环。
【更实用性的指导】
你会说,我也想培养孩子的坚毅。可是我不知道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到底要怎么做呢?这里给出了一个核心原则,就是,可以由孩子来选择做什么,但是做的这件事必须是有难度的。一旦决定了,就不能放弃,必须坚持到目标达成为止。
这里推荐家庭中的难事准则
1. 每个人都要做一件有难度的事情
所谓有难度的事情,指的是,你需要每天刻意地练习才能做到。
2. 你可以退出,但是你不能放弃
在承诺的时间段内,你必须坚持完成这件事。在执行过程中,你一定会遇到挫折,但是你不能在遇到挫折的时刻就决定放弃。
3.由你自己来选择对你来说有难度的事情。
事实情况是,很多孩子都是满怀热情地开始,最终发现并不喜欢。但是这并不要紧,只有在这种难事的探索中,慢慢他们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当孩子长大一些,比如到了高中,可以要求他们至少坚持一项课外活动两年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