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连续写了两天的干货文,就是关于怎么写文章的标题,但是我一直想到的是明白老师曾经说的一句话:
如果一个人一直写干货类的文章多了话就会导致思考能力变差。
说一下,事实确实是这样,我那两天的文章会比平时的阅读量稍微高一些,但是我感觉自己成了一个知识的搬运工。
我一个早上根据书本和课程做的思维导图,因为大脑不用思考,做起来其实是很快。
我刚开始不太理解明白老师说的为什么干货写多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会变差,直到最近在学习逆熵增者写的《个人IP变现手册》我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里面提到内容的三要素::
1、要干湿结合
2、一定要真诚
3、要稳定输出
那什么是干货?
干货一般指的是认知、逻辑、框架、总结、方法论、专业名词等,可以让IP建立起特定领域的权威感、专业感,专家IP,这个是变现的前提。
如果没有了干货,只是搞笑、讲故事、讲段子、讲情感,大家很爱你,但是没有人会付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搞笑、剧情类的千万粉丝博主无法变现的原因。
那什么是湿货?
湿货,一般指的是情绪、故事、案例、笑点、泪点、颜值等,这些可以让P建立起丰满、鲜活的人设,产生强人格魅力或者鲜明的性格。
“一个有趣的人"往往是对人很高的一个评价。
很多体制内的老师在抖音、快手、视频号上不受欢迎,是因为内容根本就没有湿货,一开口就是说教,这样的内容根本没有人爱看。
为什么要干湿结合呢?
因为写干货类文章,就收获阅读量,或者涨粉。而湿货就是结合自己,写自己的思考类文章,锻炼思考能力,培养自己的逻辑能力,也能在读者面前更真实展现自己。
如果一个人总是在写干货迎合别人,看似是涨粉很快,但是有时候表达的并不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自己就会感觉很变扭,写不下去了,甚至说成为一个知识的搬运工。
特别对于刚刚开始写作的新手来说更是如此,写着就会觉得没有素材可以写,今天不看书就没办法下笔等等。
很简单的道理,就像美工作图和设计师作图是不一样的,美工作图很多时候就是简单的套模板。
而那种就是高产,但是不用思考,所以相对设计师美工的工资会低,虽然是高产高效率,只是作品没有灵魂。
相反的写自己的话就永远都有话题可以写,可以写自己真正做的事情,或者自己的情绪,自己今天发生事情,今天读的书,今天学到的一个知识,今天自己的复盘等等。
如果一个人上来就是干货,说各种大道理,说自己学到什么,让别人怎么怎么做,感觉就是在说教,这样的内容多了反而没有人喜欢。
因为大道理谁都懂,小情绪难以自控。
明白老师曾经点评过我的一篇文章,他是这样说的:
通常一篇文章,如果是写自己的真实经历,这篇文章就不会很差。
但是如果是写我从书里面看到什么,我听到或者学到什么,所以大家应该怎么做。这类型的文章,就没有灵魂。
因为这样的内容随便换一个公众号发也完全没有问题,看不出来是某个人写的。这样既对自己内化知识,帮助不大,又对建立个人IP没啥效果。
确实大佬思路都是一样的,之前有个朋友曾经劝我公众号模仿小红书,往干货去写,为他人提供价值,能迅速涨粉,但是我那时候并没有那样去做。
因为我知道那样的我可能很早就开始放弃写作了,因为我知道我目前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而不是做一个机器一样的搬运工。
因此我们在打造个人IP的时候,要注意的一个点就是干湿结合,不要贪多。不要想着,我写这一篇文章,要把写作的所有好处,全部得到。
少则得,多则惑。
写作的时候可以为他人提供价值,培养自己的用户思维,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为了刻意迎合别人而放弃自己的真实思考,做最真实的自己。
这也是我写作以来最大的感受。我目前文章也是这么去打造,有帮助他人的干货,也会写我身边的小故事,所以我的文章也会有固定的读者。
我目前的行动就是:日更公众号,干湿结合,同步更新简书。向逆熵增者还有明白老师学习,平台不贪多,因为每个人精力有限。
也因为明白老师说了:差生文具多。哈哈哈哈~
嗯,这个社会永远都是遵循二八法则。
我经常也会分享一些写作的知识,但也会写自己成长和收获,写自己做的事情,自己遇到的问题。帮助自己成长的同时也顺便帮他人解决问题。
这样就很好了,写自己的思考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在打磨自己的写作技能上,不要过度去追求阅读量,因为这些和成长相比真不重要。
今晚写完了,最近为了早上完成社群内部共读作业,所以我的文章现在是放在晚上写,大家晚安!感恩遇见!
·······END·······
最 后
作者简介:我是进击中的罗罗,每天五点半早起运动阅读、写作的终身学习践行者。
公众号持续更新中,记录的是我个人成长,复盘,读书感悟
愿景:做一个有温度的写手,以生命影响生命。
最喜欢的一句话:这短短的一生,我们最终都会失去,你不妨大胆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