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周都在追《猎场》这部国产剧,昨晚终于追完了。当我知道这部剧的时候,它早已热播完结。一直都觉得追剧是一种很浪费时间的消遣方式,因为它考验自己对时间管理的自控力,自己在这点上往往都是失控的。决定追这部剧有三个原因,一是由胡歌主演,二是它是一部行业剧。三是刚忙完工作的投标项目,自己想调节状态。
一、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但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这句话,形容胡歌再好不过了。
开始关注胡歌,是因为2005年他主演的古装仙侠剧《仙剑奇侠传》的播出,胡歌饰演豪爽深情的李逍遥,并演唱两首插曲《六月的雨》和《逍遥叹》,几乎一夜成名。
2006年,胡歌在沪杭高速嘉兴路段遭受车祸,同行的女助理张冕经抢救无效死亡。胡歌经过六个半小时的抢救,身体重创,全身麻醉,脖子及右眼缝合100多针,接受右眼角植皮手术。戏剧般的人生,经历车祸、毁容。
从2006年到2007年疗伤期间,胡歌在《南都娱乐周刊》上一共发表了十五篇专栏文章。第一篇专栏文章的标题是《照镜子》,文章里胡歌写道: “车祸创伤了我的容貌,也冲击了我的内心。每次当我战战兢兢拿起镜子的时候,我都渴望能在镜子里寻找到勇气和力量,镜子的语言简洁而充满了智能,除了我自己,没有人能够让我真正重新站立。如果皮囊难以修复,就用思想去填满它吧。”
在没有戏的日子里,胡歌会选择静下心来读书,看着别人的故事,影响自己的人生,是读书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可以看到,因为车祸后遗症的胡歌已经为自己选择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不靠颜值、不当偶像,而是希望凭借思想和内涵去重新定位自己。
通过整容、重新回到屏幕,2007年,胡歌在北京举办复出仪式,正式宣布复出。
2016年,10年之后的胡歌已经完成华丽蜕变,人们逐渐忽略他脸上的疤痕而更多地肯定他的演技。在接受某杂志访问时,胡歌透露自己临睡前经常会看书,最近在读《苏菲的世界》,杂志描述他说起来时还颇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入门级的哲学。” 胡歌坦言很喜欢一句歌词:站在这里孤单的像黑夜一点微光。
二、经典台词处处扎心

《猎场》是一部行业剧,让我了解到了猎头这个行业,猎头”的英文是:headhunt,根据牛津词典上的定义,该词的意思是“为某一高端职位物色人才,并劝说该人才放弃先有职位”,说白了就是从某公司“挖人”。 这部剧中有许多台词金句,涉及到人生、爱情、职场,说得都挺有道理,与你分享印象颇深的经典台词。
1.眼前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可交付未来。时间是个伟大的作者,他必将写出,最完美的答案。
2.时间过得太快了,要是能倒着活就好了。所有的选择都是正确的,人生就是满分。
3.人生总会遇到高潮和低谷,进入低谷期,你要做的就是厚积薄发。
4.代沟在哪都有,上下级的特殊性在于,上级的错误也是正确的,这是由地位决定的,而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5.人生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世界在发展,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把学习作为一段段连续的过程。
6.失去太多,不是因为你有野心,而是你不够珍惜。
7.不要和走投无路的人在悬崖边跳舞,不是同归于尽,就是自取其辱。
看着别人写的金句,读着自己的人生,你觉得《猎场》哪个金句最扎你心呢?
三、带着学习的心态看剧
1、关于剧中的主角郑秋冬,在大学刚毕业就尝试创业,去尼泊尔收购冬虫夏草。我想有此想法绝对不是临时起意,肯定是做过相关的调查了解的。但是和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一样,太年轻,可想而知,他的第一次创业失败了。
他可以看透很多同龄人看不到的事情,那是他的过人之处。但不代表成熟,经历和阅历带给他一记耳光。
2、当然主角是幸运的,在误入传销进监狱后遇到了良师益友刘量体,将其带入正途。因为其心底的善良,再加上老师的谆谆教诲,通过学习人力资源,心理学,狱中表现良好,获免减刑提前出狱。
他明知道传销是骗人的,为什么发现后却难退出了?更多的成分有一夜暴富的想法,这是个捷径,钱挣得快。我想只要三观正,坚持最起码的人格、道德、金钱观,可能就没那么容易被洗脑。
3、主角出狱后,因不能正视其自身过去的污点,冒充覃飞的身份,在了解清楚覃飞的种种经历细节后,开始在广西面试。其目的是想通过别人的角度,去发现其扮演的覃飞身份还有哪些不足,可以及时去补足功课。最终他是成功获得了多家公司的offer,但他一一拒绝后回到北京。
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难把问题考虑全面,通过面试,通过不同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是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
4、这部剧的情节是紧凑的,郑秋冬在狱中学习心理学,在面试中有一个应用场景,他以覃飞的身份在等待面试时,遇到前面一个面试者吵架甩门而出,面试官让他根据看到的场景,推测现场发生的事件过程。
有时候作品所真正想要表达的观点,也许就隐藏在不经意的细节里,只有通过衔接上下文场景,深度理解,才有可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2017年关注更好的是罗胖子的知识发布会,跨年演讲会,听到更多的词是关于”知识产品“、”知识生产者”、“李翔知识内参”等内容。别人的转述再精彩,也是经过删减的,不可避免地会加入转述者或多或少的个人理解在其中。
「牛人专栏」「每天听本书」这类产品对你最大的帮助,就是帮你提升学习效率。 你需要做的就是在千万本浓缩的转述版本中,找出你感兴趣的那几本,然后买回来去精读,去理解,去消化,最终转化为自己的思考的成果,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
只有你提炼出来的知识,把它实践验证,才可以算是知识的生产者,你把别人的知识分类,整理,打包,加料,然后粉饰一新,这个不算。 就好比一个农民,他将种子种进土地,长出了粮食,他是粮食的生产者。但是农民自己不饿,真正饿的人手里又没有粮食,于是出现了一个种人,他从农民手里收购粮食,洗净,打包,分装,卖给需要的人,他是粮食的生产者吗?不,商人而已。
罗胖在《2017秋季知识发布会》中说:“书,你当然可以理解成知识的库房。但是在我们眼里,书不是完成品,不是已经在那里的东西。没有被你读过的书,其实在你的生命世界里就不存在。每一本书都是进行时。”
书的背后,都是人,活生生的人。他们是你派出的哨探,他们每一个人都抵达了你知识的边疆地带,然后又快马加鞭,赶回来向你汇报。 每一本书的生命,都将苏醒在和你真正相遇的时候。当你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的时候,书才会被再一次点燃。
电视剧如何精彩,还是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当你带着学习、开放的心态去观察身边的人情事物时,你将是一场怎样的体验呢?期待2018年来感受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