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写作字数已经逼近十万了。
这个“十万”,让我想起两个名人的话和一个书名。
先是陈毅的古体诗:旌旗十万斩阎罗。
梅岭三章
作者:陈毅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老总的诗很有些豪情,想来虽死里逃生,似乎能体会到逃脱后的心惊。
“十万”,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且应该是“头头脑脑”,说不上赶尽杀绝,也应是有除恶务尽的决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7355962/b7e3b697697de47c.jpg)
跳入脑海的第二个句子是蒋介石的:十万青年十万军。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1944年9月1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即席演讲称:“国家在此紧急战时关头,要先其所急,使知识青年效命于战场,因为知识青年有知识,有自动判断的能力,队伍中增加一个知识青年,就不啻增加了十个普通士兵。”
撇开老蒋“攘外必先安内”的论调不说,这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也说得颇有气势和感召力。那个年代,也因为这样一句话,知识青年踊跃参军报国抗日,成为一种崇高的时尚。
![](https://img.haomeiwen.com/i7355962/58d7a6231c231daf.jpg)
跳入脑海的还有一本书,叫《十万个为什么》。
360搜索结果是:
《十万个为什么》的名称是借用了苏联科学文艺作家伊林(真名为伊利亚·雅科甫列维奇·马尔夏克)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伊林又是取自英国作家、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一个诗句:"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1961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
那么问题来了:
我想到“十万”,为什么脑海里跳出的是这么三个关键信息呢?
读了多年的书,留下最深印象的都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产品内容。
我惊异于自己的“匮乏”和“狭隘”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7355962/57ee0f639d504b42.jpg)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训练营第51天
萌薇第二期手账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