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或学习、或生活上、甚至或多或少参与到一些工作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会面对不同问题,理论上来说,如果我们在一个处理过程中,解决的问题越多,那么得到的收益也越多。
所以如何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我们需要刻意学习的主要能力。譬如一个经典的问题“如何把大象关冰箱?”,直观地想,这算个狗屁问题,但规避掉生活直觉后,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你需要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推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如此一来,问题解决了,方案很清晰,似乎有了步骤就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
但是,这个过程的本质是这些步骤么,当然不是,而是对问题的分解。总体来讲,在面对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步入手,理清问题——化繁为简——由易到难——归纳总结,而第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理清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种能力,就已经是走在了能力提高的路上了。
说到这里,我们提出的问题已经由“如何解决问题”转化为了“如何理清问题”,理清问题的方式有多种,从不同角度、不同尺度、不同知识体系下都可以去看待一个相同问题。就“如何把大象关冰箱?”这个问题而言,我们没有跳出生活的熟悉环境,只要满足一头大象和一个冰箱,理清这个前提条件,之后就是把大象关进冰箱的环节。
就这个问题来说,多数人不会有理解上的障碍,但如果换一个专业一点的问题,比如“古猿能否是人类的祖先?”,这个问题很大,我们可以进一步梳理,将其转化为,如果“古猿是人类的祖先,那么人类的认知能力对于古猿的认知能力来说,是否可以看作一种延续?”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仍然抽象,所以需要进一步梳理,这一个问题衍生出了一系列前提条件,例如:认知能力包括了哪些方面,怎么样的发展过程可以被称为延续,在此基础上又如何建立人类认知和古猿认知的联系。认知能力本身包括了多个方面,我们从一个角度切入,社会性。所以这一个问题又被进一步梳理为几个子问题。1. 社会性是人类的认知能力的重要体现,那么是否古猿的认知也能够体现在社会性上?2. 如果在社会性上古猿也存在可以识别的证据,那么古猿的社会性和现代人类的社会性差异体现在哪里?3. 如果1和2都已经清楚,能否绘制出从古猿到现代人类社会性的发展过程图谱。如果上述3个问题都成立,那么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古猿和人类的认知在社会性上是有延续关系,但是仍然不能够下古猿是人类祖先的结论,因为还需要更多的角度和证据。至此,我们已经基本理清这个问题,剩下的就是化繁为简、由易到难、归纳总结的过程了,但第一步的实现已经将问题解决了一半了。
再比如,刚好赶上“双创”活动,如果我们想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可以好好的思考一下。额外多说一句,参加是个过程,只要参加就应该有始有终,哪怕结果不好,只要完整的去做好每一个环节,就会有提高和收获。具体的说一下,我理解的双创首先是选题,只要选题合适,就已经成功一半,而选题的过程就是理清问题的过程。最开始,我们的选题可能很茫然,一种“世界那么大,我要去哪里”的感觉,但是我决定我要找一找答案。
按照第一步,理清问题。一般这种活动都有会有相应的指南,我们一种可以通过阅读指南来理清方向,参照过去的案例。但就现在的社会关注点(这里是排除掉那些娱乐性的东西)来说,生态文明是一个具体的大方向,那么我们已经站在了一条世界发展的主线上,下一步就是要找对更细节的方向,而这细节需要结合背景知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