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区域,高等级平台太多了不一定好,太少了也不一定不好。
有些地方基建比较超前,上了很多项目,项目多需要的资金也就越多,为了融到钱,地方上就会非常重视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质量,然后包装出数量不少的平台拿到市场上去融资和发债用。
平台的主体信用评级实际上最重要的是看两点。一个是平台的总资产,比如AA级的一般平台资产规模要达150亿以上。另外一个看的就是当地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要求在20亿以上,特殊些的在15亿左右也可以给个AA的评级。不同的评级公司的标准会稍微有些差异。总资产规模实际上还是可以把地方上的很多国企资源整合在一起包装出一个150亿以上的平台,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几乎是没法包装的,所以就拿内地的很多区县级来说,因为地方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很难超过20亿,甚至超过15亿,所以就全国来说,没法拿到AA及以上评级的地方太多了,拿不到AA的评级,一般就很难发出标准债。
但是啊,包装的高等级信用的平台越多,往往意味着融的钱越多,发的债越多,也意味着地方上的隐性债务越多,因此平台多,评级高,看着确实是光鲜亮丽,但同时也意味着当地的融资需求越旺盛,进而债务累计的也会相对更高。
债务越高,存量越多,这类地方遇到行业融资方向突变、宏观环境转向时,所承担的压力也会大的多。
就比如某地级市,有一个AAA平台,还有好几个AA+平台,至于AA平台那就更多,基建有些超前了,透支了部分未来。对一个普通的地方来说,高等级平台太多了也不见得是好事,侧面说明那个地方负债重,还款压力也大。
个人一共买了6只有AA+平台做增信的产品,结果有4只AA+平台的还款压力还不小。反倒是之前买过的两只啥评级和发债都没有的,比较弱的区域,反而都静悄悄地到期兑付了,我们也是在反思这个现象和规律。
所以一些平台资质看着不那么好的,不一定意味着风险就更高。有些地方前期基建不是那么超前的,中规中矩,需要做的工程少,所以对融资这一块的需求就没那么大,因此平台也没怎么花精力和心思去包装评级,然后再拿到市场上去融资和发债。但别人本身的基本面或者更上一级的基本面还是不错的,这类地方往往也就一两个甚至只有一个主要的融资平台,这类平台就是当地的独苗苗。
独生子有独生子的优势,至少能得到父母所有的关爱。
因此这类独苗苗平台,一般情况下当地都会非常重视,也更便于当地的管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咋的,但这类独苗苗平台要违约的几率,实际上还是偏低的。
因此小区域好的融资平台少,负债也少,别人的融资成本也不会太高,受行业融资政策变化的影响也就相对较少,加上当地会足够重视,也便于监管,协调资金也更容易,所以有时候这类平台反而存在优势。
事物都有两面性,平台数量以及评级高低这事儿,就看从哪方面去看了。
我是大佛,持证理财规划师,拥有基金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著有《投资理财实战:财商思维与资产组合配置策略》一书,财经专栏作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