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晚年回到了家乡邹国,这时的孟子虽然无官无爵,但是已是一位当时德高望重、相当有影响力的人物。任国国君因故离开的都城,他的弟弟季子代理哥哥行使君权,季子仰慕孟子的为人,派使者给孟子送礼物,孟子收下了,当时没有回礼。后来孟子从邹国前往任国,特意去拜访了季子,当面表达了谢意。
孟子曾在齐国的平陆居住,那时齐国的国相叫储子,储子也曾派人给孟子送礼,孟子收下了,当时也没有回礼。后来,孟子从平陆来到都城,他没有去拜见储子。
孟子的学生屋庐连知道这两件事的始末,他暗暗高兴,自忖终于找到了老师的毛病。于是,他跑去问孟子:“老师到了任国,特意去拜访了季子,而到了齐国的都城却不去拜见储子,是因为储子是国相,而季子是代理国君,储子的地位不如季子吗?”
孟子说:“不是的,我怎么可能是那种势利的人?《尚书·雒诰》说:‘享多儀,儀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
《雒诰》是周公写给周成王的,主题是祭祀中的一些礼仪。享,是指上供给祖先或天地的祭品。多,意为崇尚,注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祭祀的时候敬献贡品一定要讲究礼仪,礼仪不到位,贡品再丰富,也等于没有上供,因为这样的人献上祭品时没有发自内心的诚敬之心。
孟子这是拿贡品与礼品进行类比,意思是说送礼和上供一样,都必须有一颗虔敬的心。所以,他说,储子给我送礼,不是出自内心对我的尊敬,可能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
屋庐连听懂了老师的话,非常高兴。可是,还是有人不明白孟子的意思。屋庐连就解释说:“季子受哥哥委托,代理行使国君之职,责任重大,他是不能离开任国的,因此他派使者给老师送礼,是合乎礼仪的,因此虽然老师没有马上回礼,但一有机会,他就要向季子表示感谢;而储子身为齐国国相,平陆又是齐国的属地,他要去平陆是很方便的,他没有自己亲自去给老师送礼,而是派了下属去,可见他对老师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崇敬。因此,老师不但没有回礼,甚至有机会见面的时候,也不愿意去表示感谢。”
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收了人家的礼物,遇到对方有错误时,一般也就会放弃原则,不去较真了,甚至还要主动去帮助维护和辩解呢!孟子不是这样的人,他在利与义的问题上绝不含糊,储子身为国相,一般的人巴结奉承还来不及呢?可是孟子照样选择了漠视。
礼的本意是用贡品献祭神灵,以表达敬意,因此它的引申义就是敬。古人把送财物给人叫做送礼,表达的是尊重和敬意,可见重点不在物品上,而在心意上,所以只要心意在,所谓礼轻情意重。
【《孟子》简读之告子篇0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