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疯狂的黄庄》刷爆了朋友圈,很多家长朋友们看完,估计都有感同身受般的无奈与心酸,然后呢?
以下来自原文摘抄:
面对激烈的竞争,机构的常规课程已经不能给家长们带来安全感,他们选择了自己组班,俗称“攒班”。
家长们疯狂地追逐名师、牛师,本校的、高中的、机构的、甚至是外区县的,只要是名师就有神通广大的家长能请来,能攒成一个十几人的小班。一个数学名师的课时费大约是3小时8000元,对于他们来说,一年几百万收入并不稀奇。
一些关心竞赛的家长实名加入了一个与竞赛、自主招生有关的群,名叫“帝都精神病总院”。
“有很多家长也是被裹挟着上了很多课外班”,一位妈妈无奈地表示,“可是你不学别人在学啊!孩子也是没办法,顶着脑袋去上很多课,能吸收百分之二三十就不错了。”
“长期来看这种超前学肯定是有害的”,接受采访的机构老师说,“一个年级有十个人可以提前学,没问题。但是大多数人都是在陪跑。”
问题是,谁是能跑出来的那十个人?谁也不想太早放弃。
培训机构表示很无奈,他们的招牌就是超前学和课后辅导,但是超前学习肯定不适合所有的孩子,大量的学生注定是“陪读”,负责来给培训机构贡献利润。
但是,家长们知道这个事实吗?
从文中得知,家长们也明白,不过,他们的逻辑是“总有人要赢,为什么赢得那个人不是我”(的孩子)?
这是什么鬼逻辑。为什么赢的那个人必须是你的孩子?(难道不应该是最优秀的那个孩子赢吗?)孩子一定属于你吗?(物品才讲归属性)他难道不应该是和你我一样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吗?
北京黄庄,经济发达地带,周边的家长们应该都是从应试教育中获益的人,他们亲身体验过应试教育的利和弊。现在如此不遗余力的推着孩子走应试这条路,可以确定他们是体制教育的忠实拥护者。
他们卯足了劲,心甘情愿每年把一大半收入上缴给培训机构,为了能在中国高考这条独木桥上,过关斩将,让自己的孩子摘得桂冠。
但是,有多少孩子会如愿以偿?又有多少孩子只能“陪跑”?
文中,有家长说“在这儿就算是学渣,到了外面都是学霸”,家长的自信恐怕仅仅来自考试分数吧,他有没有想过,天天疲于奔命的行走在不同培训课堂上的孩子,他的人格是否能够健全发展?他的身体和心理是否能够健康成长?
我们都知道身体是人生银行里无数个零前面的那个1,身体毁了,高分有怎么?名校又怎样?
如果心理不健康,类似马加爵的例子发生的还不够多吗?大学生毕业时疯传的一句话是“谢谢同学们的不杀之恩”,可笑荒唐至极。
每天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没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没有时间去反思和整理,学习的效率究竟会有多高呢?
只能说家长们太短视了,仅仅关注分数,忽视去做对长期来说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
也许家长们会说,我们也是身不由己,要怪就怪这个社会的整体氛围,物欲横流,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要怪就怪别的家长们互相竞争,“剧场效应”;要怪就怪政府的应试教育体制,分数至上论;要怪的因素实在太多了,而且人们都习惯从外界找原因,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开脱。但是怪罪于人,可以有效解决问题吗?除了吐槽发泄,没有任何卵用。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最后问题的解决,还得回到自己身上,回到各位家长身上。家长们的教育理念不改变,这场黄庄般的疯狂闹剧就不会终止,只会愈演愈烈。当家长们开始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客观科学的认知到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时,这场闹剧不由得就会自动瓦解。
请家长们自己,不要逼迫孩子成为一个考试机器,不要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孩子,不要把自己压抑憋屈沉闷的人生复制给孩子,不要一边痛骂应试教育,一边又软硬兼施的把孩子推进去……
疯狂的补课现象,不止发生在黄庄,这种疯狂现象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
发疯的不是培训机构,而是各位家长们,真疯了!
如果每个家长不从自己做起,去理性对待应试教育,那么这场闹剧将永无宁日。
日更65/100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