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之学,即应变之学。
人生无常,应变之道则是常。
观看了一个白岩松老师和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的节目,有一个部分一度令我感动到流泪。
一个大学专科的男生,想问白老师一个问题。不知道是由于自卑还是性格原因,几次结结巴巴问不出来。白老师看到后先是言语鼓励,发现还是没能缓解这位男同学的紧张情绪,干脆走上前去,一只胳膊搂着这位男生的肩膀,鼓励他可以小声说。
终于,这位男生问出来说:现在大学本科生,甚至名校生都找不到工作,像我们这些专科生找工作更难了,怎么办?
白老师说:确实,甚至一些名校生都反应说,投了一百份简历,一百份都被退回来了。我想说,难道你给这些公司投的简历都是同样的吗?那怎么行?你要考虑这家公司有什么要求,你本人又有什么不同,或者更胜任的地方?而且,很多人都把自己说得很牛。而公司不一定要招很牛的人啊!
这位男生,在白老师的鼓励和启发下,显然后来表达顺畅多了。而且,我们可以相信,今后,他可以更好地做到从自己的情况和社会现实出发,更有希望地面向未来。
作为一个原来对自己的生涯充满困惑和不满的人,尤其2016年不惜花费重金去北京新精英学习了生涯规划课程,现在转岗成为了一名心理教师和生涯规划师的人,我觉得这个瞬间实在令我印象太过于深刻了。
感动:白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爱!一个老师,能给予学生最好的教育就是理解,尊重和爱了!感动:这是一个绝佳的简短生涯规划的案例!生涯咨询就是一种心理咨询。
很多生涯问题的本质都是心理治疗。
2013年考研时书上的一句:教育的趋势是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
而现实情况是,学生们甚至从小学就开始在学校遭受精英教育(打击式教育),到了高中基本就是赤裸裸了。
其实,大部分学生都考不上名校,但是这个鄙视链确实很现实的,甚至有的名高中的教师自己学历也很普通,却有很大的优越感(有没有其实也看不起自己?)
做心理咨询和生涯规划一直都感觉自己还不够专业。但也因此,一直在学习和提升中。书籍和课程都在学习。但我觉得最起码的底线是一颗平常心,甚至是正常心理。
悦纳如其所是的自己和来访者。不一定对别人有多大帮助,只要用心就可以。淋过雨的人,就想给别人打把伞。
真心希望所有的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最起码做到不伤害。
当然,对于学生来说,知道你是谁,也许,比知道你要去哪里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