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教学中的生命语文教育
——基于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思考与探究
长安九中 卢小林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文知识、积累阅读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情感的积累,积淀更丰厚的情感底蕴,促进孩子灵魂的健康成长和发育。
关键词:生命语文 文本解读 核心素养
什么是生命语文[1]?从字面理解就是生命在场的语文,包括语文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在所有的基础学科里,语文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它时刻与个体的生命体验相联系。那么,如何让这种学科素养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本能需求呢?语文教师对课堂的定位要站在生命教育的高度,将德育作为至高的教育目标。我们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文知识、积累阅读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情感的积累,积淀更丰厚的情感底蕴,促进孩子灵魂的健康成长和发育。
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2]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德育培养是基石,智育和情商培育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美育丰富了精神世界,比获取学习技巧更重要。而我们语文是学生德育、智育、美育、情商培养的首要承担着,是学生的文化底气。
这些主张的提出,最终依然是培养学生的素养。什么是素养?搜索百科里对它的解释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一种道德修养[3]。由此可看出素养首先需要基本训练和实践的积累过程,然后才可能由此获得一种潜藏于个体内部的隐性能力。这种能力最终与个体的灵魂融为一体。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进一步细化了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脱离知识,只谈能力,是空中楼阁。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语言表达技巧需要以大量的积累为积淀。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明确建议: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4]我结合部编教材部分小说与陕西语文中考中近五年的小说阅读材料来分析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说教学中生命教育的一些思考与探究。
部编教材九年级是义务教育的最高学段,小说教学成为本学段的重点教学任务,上下两册安排了三个小说主题阅读单元。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篇小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两篇短篇一篇节选,文章或涉及少年成长,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有利于青少年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我在执教《孤独之旅》时,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杜小康的成长。小说中典型的环境芦苇荡,就把人物置身于一个很大的空间背景之下,一望无际的芦苇,一个弱小的孩子撑船于其间,望不到边际的芦苇荡和弱小的生命这也是一种对比。文章着力描写苇荡的景色,也能很好的推动情节发展。杜小康的成长必定要有一个舞台,芦苇荡是广阔的空间,而暴风雨是杜小康成长路上那个非常重要的舞台,作者在这里仅仅用了一百多个字,但是从多角度描写这场改变杜小康心路历程的暴风雨。
《孤独之旅》节选36段。
作者曹文轩用“最恶劣”来形容这一天的天气,用了三个“黑”突出天气的“恶劣”,给人的视觉冲击力特别强,“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表现出杜小康内心的恐惧与担心。又从声音的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烘托出了恐怖的氛围,天昏地暗,树枝被风折断的咔嚓声,无不看出杜小康已经到了内心极度恐惧的地步。当看到被暴风所惊吓的鸭群在隆隆的雷声里仓皇逃窜的时候,杜小康忘记了恐惧与害怕,紧紧地追赶鸭群。脸被苇叶一次次地割破,脚被苇茬戳破,钻心地疼,而所有这些伤痛都顾不上了,找回鸭子成了他这是唯一的目标。这一群群受了惊吓的鸭子,就像被生活一下击垮的红门少年,曾经优渥的生活,别的孩子羡慕的眼光,在杜雍和的一船货物沉没之后化为乌有。鸭子和杜小康何其相像?渴望鸭群快快长大,渴望一切还可以像从前一样,渴望回到草房子,渴望回到油麻地小学。鸭群成了杜小康唯一的精神寄托,当他看到鸭子下蛋了,内心多么激动,多么兴奋。是杜小康见证了一个个生命的成长,感受到了成长地快乐。
教学过程中,我以整部小说为依托,呈现杜小康成长的历程,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杜小康的孤独。一个人只有真正从苦难中走过,才能体会苦难给予的心灵慰藉。生命中直接或间接的苦难教育,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不可或缺的永恒课题。
现在的青少年,抗打击能力太脆弱,一点点困难就会跳楼自杀。新冠疫情还未完全结束,各地学校迫于压力逐步开学,短短几周时间就报到了四起学生跳楼事件,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失去了。基于此种境况,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呼吁将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引入课堂。而作为语文教师,借助教材文本特点,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引导,让学生真正感受生命的韧性,历练成内心强大的人。杜小康经历了家庭变故、辍学、被迫放鸭,后来提着篮子去找桑桑,把鸭蛋卖给桑桑,用卖鸭蛋的钱批发小商品,在最令他感到荣耀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摊,卖给他的同学。这就是杜小康所经历的生活,真实地去面对生活,勇敢地站起来。学生从这个鲜活的少年身上感受生命的韧性。一个人只有战胜自我,才能真正强大起来。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学会感谢苦难!
与此相类似的成长类小说,我们2019陕西中考语文的大阅读《小铁锤》,文中的儿子由青春期逆反顶撞父母,到后面经历军营生活的锤炼,蜕变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本上的课文,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孤独之旅》,两篇文章有共同之处,都是经历磨炼之后的蜕变。当然,2018陕西中考语文大阅读《最美的化学反应》,文中的秋明的经历不是更像杜小康吗?2017陕西中考语文大阅读《萨拉的夏天》,萨拉不也是一个人战胜自我的典型形象吗?通过这样的一个群文比读,学生很容易把握我们陕西中考语文大阅读的特点——切近青少年生活,关注个体生命成长。这样的主题是对学生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的一次有效的检验,是对学生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的一次熏陶,是对学生情感的一次积累。
如果说从杜小康的经历中学会了感谢苦难、感谢挫折,那么我们从《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若瑟夫身上我们又能学会什么呢?
文章从若瑟夫的角度,作者以第一人称来写,更容易表达想法。文章第42段这样写:“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看到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看到那张又老又穷苦的脸,小若瑟夫的内心表现出了对弱者的同情,对亲情的呼唤,对父母无声的谴责。在孩子的眼里亲情是多么宝贵的,他会给贫穷的于勒小费,而在菲利普夫人看来就是疯了,足以看出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已经将成年人的亲情观完全泯灭。而孩子是童心未泯的,是不计较的,也是健忘的。在分析这一段内容时,我让学生去体会若瑟夫的心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若瑟夫的行为,进而引导学生能够学会同情他人,有恻隐之心。即使是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在他山穷水复之时也懂得宽容。我们从若瑟夫身上学会了同情弱者,保持本心!
同样是对弱者同情。我们在《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看到了一个为了逗贾母开心使出浑身解数的刘姥姥,像一个丑角,逗得众人开怀大笑。学生读到这些情节同样感到好笑,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除了笑还能感受到什么。有的学生就说笑着笑着就想哭,觉得刘姥姥傻得可怜,有的学生说感到刘姥姥很有心眼,还有的学生说刘姥姥大智若愚,等等。无论怎样评价刘姥姥,我想这个为了生活丧失尊严的弱者是值得我们同情的,是值得尊敬的。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溜索》,文章里一群马帮汉子,彼此之间在常年奔波中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默契,话不多,但心领神会。马帮首领沉稳而又有担当的精神,从他文字不多的几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是马帮首领的经验总结,也是他对文中那个隐身的“我”的关照,简单几个字马帮孩子的硬汉形象就浮现在读者面前。这篇文章,我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其他的汉子们也同首领一样有着共同之处,把人性中刚强的一面尽情地释放,从而突出硬汉们勇敢刚强而又担当的精神。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积聚起来的精神,在任何时代它都熠熠生辉。今年疫情之下,正是无数“硬汉”,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安全的沃土。为此,我在教学中特意将这种硬汉精神与今年的疫情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
生命语文教育时刻与生命个体的成长相关联。教学中它就像一条暗线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是滋养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说阅读教学中的生命语文教育,时刻与个体的生命相关联。把个体生命的成长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从文章中感受小说人物的命运,从人物的命运中汲取个体成长的养料,为以后的人生奠定丰厚的感情基石,打好人生底色。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作为后疫情时代的一线教师,语文课堂的定位一定要与个体生命的成长相关联,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性、人格、人情,做到以人为本。
参考资料: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九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叶圣陶教育文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