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世界扁平化, 个体价值有更多输出渠道
我先举个例子,薛兆丰。他是北大的经济学老师,按理说这样的人在以前只会出现在大学校园里,或出现在哪个学术会议上。你能想象他出现在《奇葩说》的综艺节目上吗?
回退几年时间,薛老师这样的人,能直接听他讲课、跟他打找面儿的也就是学生和教务主任。如今全中国上千万,可能这个数儿还说少了,都认识了谁是薛兆丰。
我不是吹嘘他多牛,而是想说明一个事实——已有的圈层、行业、社交壁垒正在慢慢消失。你输出价值的渠道越来越多。
以前,比如我们父母那一辈,是通过什么输出自己的价值呢?给公司打工。作为产品制造的一份子输出你的价值。
这种价值是隐形的,不是显性的。产品里有这么多人的汗水,你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步骤。产品到了客户手里,也跟你产生不了直接关联。换句话说,对客户而言,他们不认识你,也不知道你的价值,你的存在不影响他们的生活。
壁垒是价值输出的阻碍。
我记得小时候我街区有个大叔唱歌特别好,小镇上的老少男女都爱极了,称之为天籁之音。后来在央视台看到朱之文之后,我就替那位大叔可惜——早期的壁垒多高啊,通往成名的渠道很单一,很漫长,甚至遥不可及。
等到朱之文的时代就好了很多,而如今壁垒就更低了。如果你唱得棒,还要去参加什么选秀,直接开个抖音或美拍就可以了。只要有真实力,还怕没有知名度?
社会越来越扁平化,渠道成本很低,它提供了很多可能性,让你的价值直接传输到需要的人身边——也就是点对点传输。
作家和明星就是点对点传输价值的先锋。作家,写一本书,这本书就是他自己的产品。读者读书其实就是在品评你的价值,你的作品好,你的书就热卖,会有更多的人约你写书。
明星通过演电视剧或电影,观众认识了他们,识别了他们的价值。只要你漂亮,演技好,就有人捧场。
点对点的价值传输最高效,反馈也最及时。一瓶罐头做得好不好,没人会联想到罐头厂的工人。一本书写得好不好,一部电影拍得好不好,直接可以评判你是不是好作家好演员。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个体户,输出个体价值,甚至不需要大平台或大公司作为载体。价值越强关联你本身而不是你的载体,你的个人品牌越响亮。
02
请尽快找到依赖你的那批人,被依赖就是价值
点对点的价值传输趋势是对依赖性的挑战。有越多的人依赖你,你越有价值。而且因为他们依赖你,你就能依赖他们生存。
2011年我在英国出差,周末一位男同事开着车拉着我们满市找“老干妈”辣椒酱,没有这瓶酱他饭都吃不好。最后终于在一家中国超市找到。收银员说每个星期都有很多留学生过来买老干妈。
从那时起我才知道有这么多中国人在依赖这瓶土里土气的辣椒酱。
陶华碧最开始不是卖辣椒酱的,是卖凉粉儿的,辣椒酱作为佐料。她的凉皮卖的不好,没啥竞争力。有一天陶华碧觉得凉粉儿生意不太好,就关了门在街上走,结果发现十家卖凉粉的有九家都是用了她的辣椒酱。
一开始她很生气,用自己的辣椒酱养活了对手,索性不卖辣椒酱吧?结果很多人怕了,跟陶华碧说:你的辣椒酱我们花钱买行不行?离了这辣椒酱,凉粉都卖出去了。
有人又说:你办个辣椒酱厂吧,离了这辣椒酱,我们吃不下饭。
当时陶华碧是一个下岗女工,发愁生计。其实从那个时候起她就安全了——因为有人开始依赖她,而且群体越来越大。
我隔一段时间就会清理一些公众号,把长时间没看的都给删掉。有一个公众号,我从没删过。因为公号作者是写小说的,每天清晨发文,是马桶读物的不二之选。
还有我的理发师小北。他搬到了中潭路,每次我理发都要赶很远的路,价格也不便宜。可是这么多年来,这么多理发师,只有他能剪出我满意的发型。
这些都是依赖性。你输出价值,同时收获衣食住行的保障,这就是价值的互换。
这几天有些同事忐忑不安,因为年底公司要评绩效。公司有个规定,强制2%的人员绩效不合格,而这2%就是被辞退的人选。
嗨!2%算什么?以后估计要强制20%也说不定。华为之前就说过,34岁还没成为骨干的,都可以辞退了,公司不养平庸之人。
没人保证你是永远安全的。
以后的趋势就是大公司越来越少——因为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都是智能化。无人超市无人机无人汽车都已经有了,很多需要靠人的工作都可以靠系统和机器了。
不光个人生存压力大,公司也一样。所以公司需要降低人员成本,只留下它需要的核心人选。
甚至说不定十年后,现在5000人的公司,只要20%的人就足够了。如果这是真的,现在后80%的人起不都是危险的?
那什么样的人会被留下呢?
不再是”勤勤恳恳、不迟到早退、听领导的话“人,而是有价值的人。如果公司依赖他生存,他的生存有怎会是个问题?
如果你有核心竞争力,其实公司很担心你会炒了它,哪里轮得到你担心被炒?
所以,你可以想想现在公司有没有依赖你?将来会不会继续依赖你,还是会在智能化无人化中减少对你的依赖?如果是后者,你可以考虑措施了。
如果你在做的属于以下三类,你可以提前考虑转行:
机器能做的工作
可以外包的工作
没有迭代空间,没法越做越极致的工作
因为如果属于这三类,你的替代性会很强,要么被机器代替,要么被薪水更低的新人代替。
最后一点我补充一下,把事情做极致,也是价值的一种。你至少要在至少一个维度上超过90%的人,才算是极致。
一个人在一个维度上属于前10%,其余维度很差劲。还有一个人在每个维度上都不太差,也说不上多好。
哪个更有价值呢?前者。因为后者平庸。
因为那10%,别人能发现你,依赖你。如果你每个维度都是50%,没有人会需要你。
我最近经常去做肩部推拿,店里很多推拿技师,有一个小杨老师口碑很好,日程排得满满的。很多老阿姨说:这个小杨的手法就是好,我大老远的跑来推拿,否则我的颈椎病啊,真是吃不消。
店里技师不少,但他们就没啥客源,收入肯定也不一样。做得极致的,口碑就做得扎实,这就是你的背书。同样花钱,顾客当然要选择极致的产品。
对我们每个人,这是一个好时代。只要你有一点很出色,你就不缺少被发现的机会。
但这又是一个坏时代,如果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哪怕你再努力,也发不了光。
03
任何人都有价值点,只要被需要
有一个网红的收费员在抖音上很火,粉丝上千万。
按照我们以往的惯常认知,一个收费员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职位,不需要学历和能力,谁都能做。她为什么有什么价值?
事实上很多人评价说她的笑容很美,就好像初恋的笑容。很多人就是冲着”初恋的微笑”而去的,她现在也成了V,也有了流量和曝光度。
这估计是小姑娘在做收费员之处想不到的,也就是你以为你没什么价值,但其实你有无数的价值可能性。
我认识一个女孩叫百合,男朋友异地,她最近感觉两人关系有点变化,于是花钱请了一个叫阳阳的女孩“微信试探男友”。
百合说:阳阳就是专门做这个的,收费不低,是朋友推荐的,她的特长是和异性聊微信时特别顺畅。
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还有此类服务,也不知道“聊微信顺畅”都可以作为价值点。
“试探”这事本身不评价,但就能识别需求,并给出解决方案的人,简直不能让人再膜拜。
我在短视频上关注了一个写钢笔字特好的人。他每天录制自己写的字,粉丝们狂点赞,人气很高。他定制的手写贺卡很受欢迎。你看,写字好看也能成为别人依赖的一部分。
不是每个社会问题现在都已有解决方案,还有大范围的空白。
如果别人需要的,正好是你可以提供的,恭喜,这就是宝。你和依赖你的那波人终于相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