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歧义,先给“偷懒”下个定义,本文中的“偷懒”,指的是没有把时间花在“学习”、“思考”、“读书”等事情上,而整体沉溺于“游戏”、“刷剧”、“朋友圈”等娱乐消遣活动。
文章的框架如下:
1.为什么我们更喜欢进行娱乐消遣活动?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2.怎么做才会“不偷懒”?
--------------------------------------这里是正文分割线-------------------------------------------------
每一个人主动选择干一个事情的时候,总是存在一个潜在的“动机”。用“口渴“,来分析下“动机”涉及到的几个过程:1.感到口渴了,想喝水;2.决定去买水喝;3.喝了水之后,不渴了,喝水的动机就消失了。
抽象起来就是分为三个步骤:(a)感到需求或者欲望(b)通过选择、指挥心理或者生理活动来满足需求或欲望(c)需求满足,降低对需求的渴望
当有空闲时间的时候,人会”无聊“,产生了想要“有趣“、”满足感“的欲望,然后就想做点什么事情。娱乐消遣活动都有一个特点--及其少或不需要投入的情况下,迅速的给人强烈的正反馈,看电视、打游戏等活动都这样,而看书、学习等活动得到正反馈却相对困难且周期较长,所以我们往往会觉得学习很无聊、没劲,因为我们压根得不到”正反馈“。
用一个无聊的活动去满足本来就”无聊"的内心注定是要失败的。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不“懒惰”呢?
结合上面“动机”的概念,我们应该分为两步去做。
一.把“不想无聊”的欲望转化为想要“学习”的欲望。
”学习“的欲望怎么来?通过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
外部激励:包括金钱、成就、名誉等,想想你干了这个事情,后面能有怎么样的外部回报;
内部激励:”心流“,干这个事情本身决定特别”爽“,能产生满足感。
二.通过一定的方法,迅速的从“学习"中获得正反馈。
正反馈的形式如下图所示,我们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如下两种反馈形式的结合。
举个例子,看文献的时候写读书笔记,就可以产生高频率、低强度的正反馈,这样就会激励自己持续的干下去,而发表自己的论文属于不常发生,但是一旦发生之后,可以极大的提高学习的动力。
最后,再提一点。
人的本性总是对”不确定“害怕,所以做一项自己不擅长或者陌生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放大对”困难程度“的评估,从而害怕、拖延,最后放弃尝试。
应对这种心理弱点的最好方法就是做规划,把要做的事情分步骤的列出来,评估出工作量、工作时间,减少不确定性,减少恐惧,并且做好”分次反馈“,提高对这件事能成功的信心。
最后分享下本文的写作历程中运用的心理学原理:
一.动机:1.外部激励:写完文章后会得到夸奖;2.内部激励:整理下最近所学,写完后会有满足感;
二. 减少不确定性:文章一开始列好大纲,克服害怕写文章的心理弱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