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大概是病毒。
看吧,90后也有了资格说怀旧。
距离我购买并翻开第一本《哈利·波特》已经是十一二年前了,而我近期却又翻开了它,细细的,又读了一遍。感受时间其实真的过得蛮快。
读书这件事其实很随性,想读便找寻、翻开。
2017.2.3读完了第一部。
终章是在北京归家的高铁上读完的,总觉得有些略显仓促。
不过还好,读的过程中还算细致,何况重温本就更仔细,原本记不太清楚的默认“铁三角”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情形也清晰了起来。
重温时其实对每个人物都存有了既定印象,比如儿时崇拜的完美校长其实也只是一名伟大的普通人而已;初读时讨厌透了的斯内普教授,再读时他每个动作、做的每件事都有着别扭的温柔,浑身上下萦绕着一种为爱肩负使命的悲伤;麦格教授也不是一开始书中所描述的那般刻板;还有我们的马尔福小少爷,只是有一些些令人讨厌的恃宠而骄罢了。于是有了一种好像能将自己置于旁观者角度对每个人进行细致观察的感觉,不再那么浓烈的随着哈利爱恨。
再次翻开阅读,可以说是有了一点点针对性,在寻找书中透露的斯内普的每个细节,比如他在第一次见到哈利时直勾勾地盯住哈利的眼睛,毕竟哈利有着莉莉的眼睛,但与詹姆斯像极的哈利、莉莉拼死保护的哈利都足以让他有恨,简直是最大的矛盾体,可最终爱还是超越了一切。
2017.4.10读完第二部。
终章读毕是在一个无所事事的上午。两部之间间隔时间蛮长,因为不是刻意怀旧。想念了,就拿出来读一读,期间不知道穿插了多少什么其他的故事。
再读时感觉自己发现了许多可以说是奠定结局的细节动向,可儿时却无法十分注意得到。罗恩的老鼠斑斑在开头就被点了名;金妮对哈利的一些小女生心思处处都体现的很明显,然而小时候却被私心喜好蒙蔽了双眼,甚至还感到奇怪为什么如此没什么存在感的金妮会是哈利最终的陪伴者;哈利与伏地魔之间某种特殊联系在哈利第一次看到汤姆·里德尔的名字时就已经有了体现,小时候被淡忘的好友,多么恰当的描述;邓布利多说“只有当这里的人都背叛我的时候,我才算真正离开了这所学校”,那么我最亲爱的邓布利多教授,这所学校与您可算分不开了。
在重温书本的过程中也看了一些关于电影的拍摄记录,也看了罗琳女士的采访。
她说她不相信有命运之类的那种玄乎其玄的东西,这点在第二部中表现的可以说是尤为明显了:分院帽依旧认为哈利进入蛇院是最好的命运选择,然而邓布利多教授却对哈利说,表现真正的自我,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分院帽只是将他认为的适合放入适合的地方,最终学成如何也是自己学习中自主选择的结果。毕竟蛇院中人可以说是天赋与抱负皆为人上,只不过当控制不好天赋与抱负二者的平衡时更易出黑魔法师而已。
不过虽然作者坚持的是命运由自己创造。然而电影选角中反而发生了许多奇怪的类似所谓命运的巧合。
蛮有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