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国神话
中国的神话体系及记载较为散落,这也是研究中国神话时最为困难的问题之一。袁思成先生在其《缅怀父亲袁珂》一文中就提到袁珂先生曾经研究神话过程的艰辛:
“他这种研究工作是十分艰苦、细致的。每当谈到此话题时,他便动情地说:‘中国神话来源非常复杂,要想整理恢复其原貌,非经过一番艰辛的努力不可!有时为弄清一个事实,要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查找,往往查得头昏眼花,……’”¹³⁷。
现今我们可以见到的原始神话,大多出自于《山海经》、《尚书》、《史记》、《吕氏春秋》等古典中。直至今日,后人在这些神话的基础上,创作出了许多神魔、志怪小说。这些也都可以包含在大的神话概念中,其中较为人所熟知的有《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以及最为著名的《西游记》等。而四大名著中的其他三部中,其实也蕴含了大量的神话成分。
由于华夏民族构成的丰富性,古中国神话的构成还囊括及融合了少数民族的神话:比如瑶族 神话、彝族神话、苗族神话等等。
除此之外,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其他各种类型的古文献中都记载着神话。甚至可以反过来说,古中国神话渗入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所以笔者认为,所谓研究中国神话缺乏现实意义的说法,应当是如今社会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误区。从文字、文献、民族风俗,以及后文笔者将重点谈到的历史、建筑、天文等等方面都可以发现,神话的研究是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特别是后文将提到,世界范围内其他地区在当地神话的研究、现代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发展,很值得参考借鉴。
古印度神话
印度神话可依据历史的演变分为三个时代:吠陀神话,婆罗门神话(或称后吠陀神话)和佛教神话。三个时代的神话具有明显地传承的关系。关于吠陀神话的记载,一般集中在四部吠陀本集和与此有关的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中。其中《梨俱吠陀本集》最为全面。
印度神话的最大特点即是宗教文化特征较为显著。关于本书来说,较为直接的联系便是佛教文化发展的脉络在印度神话中可以找到痕迹。印度神话中,例如梵天的故事中循环和天界分层等概念,是后来佛教神话及文化中许多概念的源头。尤其是“循环”,这一众多神话和“智慧”的核心概念,在发展中逐渐演形成了佛学中的轮回观念。
古希腊神话
古希腊神话主要记载于:荷马的《荷马史诗》、赫西俄德的《神谱》、《工作与时日》。其发源于克里特岛,此处也可以称为古罗马神话的发源地。古罗马神话是对古希腊神话的传承,两者间的关系与苏美尔神话和古巴比伦神话之间的关系类似。
古希腊神话在全世界如此出名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有着极其丰富的记载。从荷马的两部史诗到后来的各种演绎的故事,都是古希腊神话的记录和演化。
而古希腊神话被现代人所熟知的还有一个原因。古希腊神话以及古罗马神话中的“神名”被大量用于了星体、星座等天象的命名。太阳以及太阳系内的几大行星、月亮等卫星、著名的黄道十二星座都使用过古希腊神话或者古罗马神话的神名以及相关事物名来命名。例如:后文就将提到,宙斯对应的古罗马神话主神为朱庇特,此名正是西方对于太阳系中木星的称呼。
古希腊神话对于现今西方的流行文化影响深厚,不断涌现出诸如《诸神之战》、《特洛伊》等著名影视作品,甚至亚洲都出现了包括《圣斗士星矢》在内的相关艺术作品。如今市面上也可以找到许多介绍古希腊神话以及相关创作的书籍。
古埃及神话
类似于印度文化,古埃及神话同时也带有浓重的古埃及宗教文化。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传播以前,古代埃及人原本所信仰的神体系与宗教至少已存在了3000多年。其神话可见于《埃及亡灵书》的舍班版本,以及《阿尼的纸草》(现藏于大不列颠博物馆)。
古埃及神话的一大特点即是大部分的神明具有人身动物头的形象。而古埃及人心中同样有灵魂永生以及重生的概念。古埃及人相信他们死后会到冥界中去,认为身体是灵魂的容器,他们同样相信死后灵魂会复活,必须保留身体使灵魂有自己的居所,而这种想法导致了“木乃伊”的产生。直至今日,有关古埃及神话仍然诞生了不少艺术创作,特别是影视作品,包括《木乃伊》(《The Mummy》又名《神鬼传奇》)三部曲,《神战:权力之眼 》(Gods of Egypt , 又名《埃及众神》)、《X战警:天启》等等。
北欧神话
北欧神话的口头传播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2世纪。而到中世纪时,由于宗教方面的打击,大部分记载北欧神话的作品被认为是异端邪说而被付之一炬。至今保留的较为完整的有冰岛史诗《埃达》以及日耳曼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等。而关于在中国的传播,最早有茅盾先生曾化名方壁出版了《北欧神话ABC》。本书中关于北欧神话的大部分故事都将参考和引用自此书。
北欧神话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样也不小。现代英语中,不少词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盎格鲁撒克逊语。而现代使用的星期,除了星期六(Saturday)以外,其他的取名均和北欧神话中的神名有关。其中,后文将会提及的有:星期三(Wednesday):这个名字来自于祭祀主神奥丁的日子;星期日(Sunday):取自太阳Sun,为祭祀太阳的日子。西方现代的不少艺术创作都参考和借鉴了北欧神话。例如《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又译《指环王》)三部曲的大部分设定都参考了北欧神话;《哈利波特》的创作也同样参考了北欧神话;最新的还有漫威公司(Marvel Comics)著名的《雷神》系列以及《美国队长》(《美国队长1》中的世界之树)等等。
了解神话过程中的几点补充
在笔者看来,世界范围内的神话有许多共同点。包括笔者在文中提到的众多古今书籍,都对此有过不少探讨。而对于本书中提及较多或者说需要读者重点关注的,大概有以下几项:
一、神话与人类历史的关系:各地区的神话都具有阶段性,不是固定不动,是会变迁的。这当然跟本地区人类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变化有关,也就是与人类历史的变迁有关系。袁珂先生曾做了个较为恰当的说明:
“神话虽然不是历史,但是却可能是历史的影子,‘是历史上突出的片段的纪录’(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把中国神话中的人物都当做是一个个实有的古先帝王看,固然是荒谬绝伦,可是一概抹杀神话事迹所暗示的历史内容,也不妥当。……所以我们研究神话,也能从神话的暗示中寻绎出历史的真相。”¹³⁸
二、神话与文字的关系:除了历史,文字对于不同阶段所记载的同一个神话故事在细节和过程上也会有不少影响,特别是其中神名的变更和融合、分散也都经常出现。丁山先生就曾谈到:“中国古代语音无定字,文字更无定形,往往一个神人之名,因为语音文字的无定形,而演化为若干神人……”¹³⁹丁山先生关于古代语音、文字无定的说法固然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便是历史的变迁而导致不同时期产生了音形的变化,而非指的同一时期内存在此种情况),但是丁山先生所说的,确实是神话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上一点所提的记录、体系松散所造成的困难。
三、神话与自然的关系:各地区的神话通常都经过了对于自然神的崇拜阶段。而且一般来说,自然神的崇拜阶段比拟人化神崇拜阶段更早。对此的不了解,常常导致了不少人对于神话,特别是古中国神话的认识中存在一些误会。例如大多数表现为不了解自然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仅仅从人类社会的思想习惯中去认识神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众对于古希腊神话中宙斯伦理错乱等故事情节的认识。诸如此类的浅层解读,容易导致大众在内心不断延伸出神话荒谬性的结论,从而容易产生排斥甚至唾弃的情绪。
四、神话研究的现代意义:在中国神话的补充解读中也提到了,神话研究在如今社会的现实意义依然是存在的。
其一,对于古文化的研相当重要,因为这段“历史”正是后世很多延伸的思想的土壤。这也正是笔者为何可以《阴符经》和甲骨金文的解读延伸至此的原因。李学勤先生忆起陈梦家先生所写的《商代的神话与巫术》时也曾言:“陈先生写了《商代的神话与巫术》从神话学的角度研究商代考古与古文字学的成果,有开拓之功。……无论如何,神话学的研究对探讨古代文化很是重要,……要搞‘通业’,要对古代文化与社会做整体性的讨论,这条途径是必须走的。”¹⁴⁰
其二,对于神话的研究,不仅是对于各地区传统文化认识、发掘的基础,更是有可能成为促进不同地区、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读者们将可以从后文的神话对比中了解到,不仅是华夏各民族之间,全世界的民族都可以从神话中找到互相之间的联系。对此,李学勤先生也引用过张光直先生之言:“讲中国学问没有中国训练讲不深入,但讲中国学问没有世界眼光也如坐井观天,永远讲不开敞,也就讲不彻底。” ¹⁴¹
引自袁珂著《中国古代神话》,华夏出版社,2006年1月,P401
¹³⁸引自袁珂著《中国古代神话》,华夏出版社,2006年1月,P17
¹³⁹引自丁山著《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尧与舜》,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12月版,P255
¹⁴⁰引自李学勤著《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P66
¹⁴¹引自张光直著《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出版,1983年9月,P3。见于李学勤先生引入《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P6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