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跟别人的差距,不在于你走的慢, 而在于——别人走的时候,你一直在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朱自清。行文是我们使用语言的根本能力,也是需要一生来打磨的技能。关于文章的故事,也是一部千年大传奇。
我国最早的文,可追溯到商朝的卜卦词,后有《周易》和《春秋》,但其实都是散句,不成片段,不成章节,主要就是记下谁说了什么话,《论语》也是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话,一句句记下来形成的。
春秋时期的辞令,讲究“慎”和“宛”,要有君子之风,顺而有理。
战国时期,游说之风大盛,代表为《孟子》、《荀子》,即孟子和荀子的精彩辩论文,属于“记言”的范围。
当时也有寓言,借历史故事或神话讲道理,如《庄子》常写神族,《韩非子》喜写历史故事,直到后来的《吕氏春秋》,才算是第一本有系统的书。而第一部有完整系统的史书,当首推汉代司马迁的《史记》。
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喜欢用铺张、排偶、用典。南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他认为,有典故,有对偶,格律整齐的抒情作品才能算作“文”,他所选作品“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即“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韩愈。“赋”多言辞艳丽,不实。韩愈是用文章教学的创始者,他努力创造新语言,力求用散行句子替换排偶句,标准就是“气”,即语气的自然流畅,这给后来写作指出了一条明路,形成了新古文,宋朝称之为“散文”。
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父子等人,一并力推改变古文风气,力求朴实易读,明白晓畅,而不只是追求文字的华丽。
除了古文运动中的散文,唐代还有两种文章形式也逐渐盛行起来,一是语录,二是传奇,这都是受佛教的影响。佛教中的禅宗把历代高僧的话记录在册,这便是语录;而传奇则是有结构的小说,讲述艳情故事、神怪故事,这也开了后世才子佳人和鬼狐仙侠小说的先河。
宋朝开始流行的“话本”,是白话小说的鼻祖。话本其实也是源于佛教,类似我们今天的评书,根据故事的长短,分成相应的章回,这是文体上一个跨越式的大进步。
“话本”现在流传的比较少,但许多小说名著,如经典的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都是从话本演变出来的,除《西游记》是奇幻作品,其它都很写实,这种写实的文风,在《红楼梦》充分展现。
明朝有八股文取士的做法,明清两代的古文大家都是八股文出身。清朝中期,代表是桐城派,代表人物是方苞。
清朝后期,桐城派渐趋衰落,这时曾国藩的助推,又让桐城派起死回生,他改革了桐城派的文弱,注入了深广的学问,宏伟的见识。
清朝末年,世界时局大变,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有志之士渐渐打破八古文的格律,代表是梁启超的“新文体”,文章可谓登峰造极,但百姓比较难以理解。
于是,胡适和他的朋友就开始提倡白话文,经过新文化运动,成功把白话文推行了出去。
综上:国文,从最早的散句,到渐渐成段成章,用来辩论,用来写史,用来教育,用来写话本和小说;文体的趋势从华丽到简朴,从复杂难懂到明白晓畅,最后形成我们如今所用的白话文,集聚中华语言的魅力。
花儿晨学,读书笔记, 得失之间,写学同行,博观约起,厚积薄发。且写且悟且知自身浅薄,光看不写不行,不自满不畏惧不偷懒,迈出第一步,才能有下步,出发,且行且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