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必得其法才有可能将认识转化为行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精神之力化为行动之力。想必这才是读书的最大价值,当然这价值不可衡量无边无际。
读书不得其法,危害巨大。一点也不危言耸听。有这样一个说法,说我们读书虽然觉得读完了没记住什么东西,或者说当时记住了哪怕后面忘得一干二净也没关系,因为它已经印刻在你的脑子里,透到了你的骨子里,融合到你的气质里。我不赞同这样的说法,我觉得这就是伪读者。我自己就是伪读者,一提到某本著作,都熟悉,都能说个一两句,但经不起进一步检验。这种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其后果就是脑子不灵光,骨子透不出文风,气质也没好到哪儿去……
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读书方式值得效法。每本书必读三遍以上,书中各处圈圈点点密密麻麻的透出自己的观点,透出与作者的论证,认同之处便有总结,质疑之处独有见解,批判吸收,将知识化为己有。可谓不读三遍以上便没有发言权。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著的《共产党宣言》,毛主席读了一百多遍,并称每次读都有不同收获。
读书必得其法才能达到目的,真正读懂了才是对作者劳动的最大认可和尊重,更是对自己最好的交待。尤其是经典著作,漫无目的翻翻看看亦或者断章取义除了证明自己还认得几个字之外毫无意义。
我,曾经一个伪读者,深受其苦。痛下决心,修正自己做学问之笃实和专一。从读书与写字开始,敦促自己识得其法。伟人读书的方法不胜枚举,其实还是自己要找准痛点,果断对自己动刀,对自己革命,找到自己比较容易落实的改进方案,循序渐进。
一 读书要建立逻辑。可以借用樊登老师讲书的方法,即思维导图的方式构建它的逻辑架构。可借助序言邂逅与作者的一见钟情,而非只通过光环名气等外在头衔,这样才可以和作者建立深厚的认同感。借助目录可以梳理自己的逻辑,把自己转化成作者的角色按照逻辑的架构自述其核心观点及中心思想,总之逻辑为王。
二读书要至少读三遍。第一遍最好一口气读完。大部头的话花十几天几十天,最好就想着这一个话题,不可分心。专注才能完善自己的认知。第一遍梳理逻辑,提炼每章节中心思想。(最好有笔记本或者在书中批注出来,并经常与生活工作结合起来,经常翻阅)第二遍 梳理重点和次重点。具体的实验、数据、条件、案例、事件等有用的和有兴趣的记在脑子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内化于心。第三遍犹如故人归,蓦然回首的亲切感十足。此时可以体味经典表达、好的词句,为自己的文笔和口语表达积累材料和经验,表达和处理问题外化于行。
三 佳文好作巨著名篇读之必有感慨,要有读后感,通过写读后感与自己心灵深层次的沟通一番。此步骤特别养心,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倘若对读过的东西无感,那所获甚少,且不能持久。要对那些书籍中躺着的冷冰冰的原理让它们活起来。为作者原本富有激情的文字注入读者内心深处最大的认同热情,心灵契合。
最后我想说,虽然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觉得自己在读书和认知方面略显“卑微”,但焦虑大可不必!很多人在读书认知方面的战略与战术的关系颠倒了,在战略上觉得自己时间不够或者没有时间,在战术上却总能“挤”出时间拖拖拉拉,添油战术。应当战略上要有魄力和信心,不骄不躁。在战术上要耐得住寂寞且惜时如金,提高效率。相信我们总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快意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