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福山
【作者按】这是一篇写于十五年前的文章,虽然时过境迁,但重读起来仍觉得有点价值,没有过时。因为众多的李渔文化研究者,对此仍少研究;对李渔这方面的贡献,仍发掘不深。而对于我自己,则有许多往事留在其中。书面文字换成简书,或许长了一点,但我相信读者还是能看完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7233321/61d966154e686ff0.jpeg)
李渔是十七世纪中国的诗人、文学家、剧作家、戏曲理论家、出版家和博学的园艺建筑大师,这是历史已有定评了的。故2003年被评为浙江金华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立塑像于八咏滩公园。他出生于岐黄世家,自幼受父辈熏陶,成年后浪迹江湖,也曾悬壶行医并著书立说,对祖国医学多有贡献。但这方面鲜有人研究,所以笔者不揣浅陋,在这里向读者诸君作一介绍。
![](https://img.haomeiwen.com/i7233321/ac841ed11fe79d24.jpg)
一、岐黄世家的传人
李渔故里兰溪是一个医药之乡,早在北宋熙宁二年(1069)县署旁就有官办的惠民药局,“设训科(医官)一员,以医生之业精者为之,辖医生五名,专治药饵以济民疾者。”近千年来,载入志书的著名医家就出了数百名,如宋汪夫人,封温国太夫人,善妇科,掌内府药院事,子孙世代传其业;元代王镜潭,肆力于医,遇人有疾,施以针砭,无不立愈,曾“徵领掦州教授”;明代有吴奐,善书札而尤精于医,著《古简方》十二卷传世。童文,官太医院医士;清代郭居易系名医郭时芳之裔孙,济人为念,贫家延之诊视,不受其谢,更赠以药,一邑为之称颂。又有阎廷瑛,精于方脉,著《玉环集.证治要诀》六十卷。杏林高手,不胜枚举。而且兰溪自古盛产药材,又因地处“三江之汇,七省通衢”的要冲,为浙、闽、皖、赣、湘、苏及两广的中药材集散地。特别是李渔的老家,古称瀫西的兰江西岸,习医和药材生意的人成千累万。明末清初,瀫西的药商便遍布全国各地,“瀫西药业”也因此誉享海内外。对此,至今屹立在兰溪旧城的药皇古庙~“瀫西药业公所”可以为证。李渔的父亲李如松便是那时一位颇负盛名的瀫西药商,而他的哥哥李茂是李氏药铺的掌柜,伯父李如椿则是一名精通岐黄、满腹诗书的医官。李渔出生在瀫西药乡,襁褓中被父兄带到江苏如皋。在那里一边是李氏中药铺,一边是李如椿的官办诊所。四、五岁时李渔便随伯父如椿到一些绅士家出诊,耳濡目染无非就是“医药”两字。他原本也可以似父兄那样或经商贩药或悬壶行医,倘若这样,那李渔的生平就会是另一个模样。但由于母亲和伯父如椿的坚持,他八岁时进私塾攻读四书五经,二十四岁回乡应童生科考,一举成为金华的“五经童子”并入府学。显然,家庭希望李渔走仕途,然而命运对于他是不公平的,他尽管有经世之才,但这以后就是屡试不第,科举之路因此堵塞,仕途终于和他绝缘。他既没有当上官,也没有子承父业成为一名真正的药商和医生,但岐黄之术却已根植其胸臆之间。
![](https://img.haomeiwen.com/i7233321/473ed0c8e301b44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233321/f197b31006f1dca5.jpg)
在二十四岁以后四处奔波的岁月里,李渔从未忘记自己是医药世家的后代,济世救人是他的天责。他也因此交结了不少名医好友,其中有名可考的就有闵士先、凌颖仙、罗育纯和作《寿世奇方》的陈逊斋、著《耐病述》的何紫霁等人。李渔和他们一起切磋医学,自己也偶尔行医于旅途。实践出真知,在一定范围讲,李渔的岐黄之术和医学思想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医家。
李渔认为医生对于病人要有善心,治病救人不能光图钱财和自己的名望。而病人则对治好自己的病要有信心,对给自己治病的医生要心悦诚服。陈逊斋是明代儒医陈卧子的后裔,业从当时名医董玄宰,他写了一部《寿世奇方》的医书,即将刊行时请李渔题跋宣传。李渔问他:“彼刊方告世者,将索朱提赎命乎?仰冀分他日安期之枣、麻姑之脯、莲池之脍,而为放饭流歠计乎?”意思是说:你刊印此书是不是为了多得钱财,或者暂时得利养家,以后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优越?陈逊斋答道:“不然,欲与斯民同登寿域耳!”也就是说,他刊传这些药方的目的是为了和大家一起长寿健康。李渔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样我就放心了,书中的方剂由于你的善心,肯定不会欺世惑众,而是可信的治病救人的良方了。于是欣然握笔为他写了一篇《寿世奇方》跋。就在这篇书跋里,李渔提出了“夫病者之于药,不曰饮,不曰食,而曰服者,是欲人中心诚服,犹七十子于孔子也”的观点。在给何紫霁的《耐病解》里,李渔进一步发挥了他的这种医学观,他认为病人对自己的病首先有要怕,“病犹虎也,虎逢人即食,惟见不畏己者即舍之;病犹鬼也,鬼遇物即崇,惟见不信左道者即去之。”也就是说,对于疾病要既来之则安之,不要怕它。如不怕虎的人,虎就离开了他;不信鬼的人,鬼就避开了他一样。“不怕”增强了免疫力,免疫力增强了,病就不便来打扰。所以,大凡这样不怕病的人,即使不服药,有时真的得了病也会霍然而愈。
![](https://img.haomeiwen.com/i7233321/c36b05b2016c3591.jpg)
李渔一生中对庸医害人是切齿痛恨的,他说:病人之所以在就诊时疑疑惑惑,生怕自己的病会治不好是“庸医之积习所使,而有不得不疑之势也。”他还写过一首诗,讽刺一位庸医自己久病不起的事,诗云:“去买壶分药,壶公亦在床。岂无却病术,欲试起疴方。董奉亲栽杏,华佗自洗腸。寿人先寿己,莫使人膏盲。”奉劝这位庸医要接受教训,做到“寿人先寿己”,不学无术只能害人又害己。反之,李渔对医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友,却经常为他们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并写诗联赞颂他们。其中有给从医二十年的朱医士的诗云:“医国医人二十年,愁多不为名利牵。婆心一动沉疴起,姓字纷传道未传。”;有送给著名儿科医生凌颖仙的楹联云:“贮百千医案于胸中,临疾兢兢,犹似检方未到;治数万婴儿于指上,虚衷焰焰,还云济事难周。”还给寿人寿己的杏林高手闵士元写过一幅联语,云:“学精术也精,名士名医随客唤;人寿己亦寿,仙桃仙杏逐年栽”。
李渔作为岐黄世家的传人,也曾亲自研究过药物和为人治病,这可以从他所作的传奇小说和眉批《金瓶梅》的文字中寻觅到踪迹。清顺治七年(1650)李渔拖儿带女全家自兰溪迁到杭州居住。因为家庭人口众多,除写剧本、编戏曲,继续他的创作生涯外,不得不靠卖文度日以补家用。这一时期的李渔,主要以他自己生平经历为素材,写成了小说集《无声戏》和《十二楼》。《无声戏》中有一个“儒医马麟如”的故事,写的就是他在江苏掦州期间的亲身经历,马麟如就是李渔的自我形象。其时李渔乡试不中,仕途绝望后重返维掦,曾为当时兰溪籍商人所建的同乡会馆“维掦会馆”作一楹联:“一般作客,谁无故土之思?常来此地会会同乡,也当买舟归瀫水;千里经商,总为谋生之计。他日还家人人满载,不虚跨鹤上掦州。”联中不仅寄托了同乡之谊,故土之思,而且也佐证了他来掦州谋生的无限感慨之情。他借小说者言写了这段经历,说自己“自垂髫之年就入了学,人都以神童目之,道是两榜中人物。怎奈他自持聪明,不肯专心举业,不但诗词歌赋件件俱能,就是琴棋书画的技艺、星相医卜的术数,没有一般不会。别的还博而不精,只有岐黄一道,极肯专心致志。古语云:秀才行医,如菜作齑”。于是“触类旁通,见一知十。凡是邻里乡党之中有疑难的病症,医生医不好的,请他诊一诊脉,定一个方,不消一两贴药,就医好了。只因他精于医理,弄得自己应接不暇。那些求方问病的,不是朋友,就是亲戚,医好了病又没有谢仪,终日赔工夫看病,赔纸笔写方,把自家的举业反荒疏了”,结果乡试不第,到了掦州以医谋生。“在琼花观前租间店面,挂了儒医马麟如的招牌。不多几时,就有知府请他看病。知府患的内伤,满城的人都认作是外感。换一个医生,发表一次,把知府的元气消磨殆尽,竟有旦夕之危。”幸而自己前去,“只用一贴清理的药,以后就补元气,不上数贴,知府病势退完,依旧升堂理事。道他有活命之功,十分优待,逢人便说掦州城里止得一个医生,其余都是刽子手。”正是这段人生传奇,李渔因此名声鹊起,便有了我们前面说的兰溪同乡会请他这位儒医写“维掦会馆”楹联的故事。另外,李渔还以“巴豆”这味中药和参苓白术散在“女陈平计生七出”这个故事里,设计救了被淫贼欺侮的耿二娘,从而在民间传出“二出奇,馒头肿毒不须医;四出奇,一粒神丹泻倒脾。”的俗谚口碑。至于他的医术精到之处,在晚年眉批《金瓶梅》一书时,在十多处地方用“医家妙语”、“医生常套”、“庸医偏执”和“痰火举发”等文字,评点了妇女如何用安胎药、脱阳之症如何救治和清火止血用何药为君等医家术语,证明李渔直到晚年还不忘岐黄之术治人济世和他深厚的医学功底。
综上所述,说李渔是岐黄世家的传人当不为过,其医术之高明、医德之高尚,我们也可从中一斑而窥全貌。
![](https://img.haomeiwen.com/i7233321/43706e2946dca94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233321/8aba556bc40f724f.jpg)
二、跨越时代的经典
作为岐黄世家的传人,李渔不但医术非凡,而且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不朽的医学经典,那就是《闲情偶寄》中的“頣养部”。他还把“頣养部”中“疗病第六”所列的七款“药”称之为《笠翁本草》。
在二十一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的各种媒体都在宣传洪昭光和齐国力教授的保健医学讲座,几乎所有的国家领导人都听过他俩的课。轰轰烈烈、沸沸扬扬,至今不绝于耳。但岂知他俩关于养生保健的经验之谈和人类自身抗拒疫病能力的心理治疗术,早在三百三十多年前,李渔便作出了科学的总结,那就是《笠翁本草》。《笠翁本草》实在是一部跨越时代的医学经典,《李渔传》的作者徐保卫先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及这部医学经典,称《笠翁本草》实际上是三百三十多年后的现代人都没有探索过的“医疗动力心理学”,说对于这门新学科如何评价,不仅对我们是一个挑战,对它的研究即便是将来也难以穷尽。于是他的《李渔传》就不得不在这方面只写了二页纸,并感叹道:仅此而言“李渔是属于未来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7233321/8d75a8e5184c157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233321/f7f35db8c7278159.jpg)
那么《笠翁本草》的主要内容究竟有哪些呢?
一是如何保持心态良好。不论官位大小、贫富差异,不论春夏秋冬、四时八节的气候变化,不论你居家或旅行在外,不论你处何种姿态或做什么工作,都有乐在其中的办法。即使忧患袭来时,也有各种止忧药方,照方应对即可永远保持良好好心态,防止疾病入侵。这方面李渔写了二章十二节,共一万三千言。他开宗明义说:“兹论养生之法,而以行乐先之;劝人行乐,而以死亡怵,即祖是意。欲体天地至仁之心,不能不蹈造物不仁之迹。”这就是李渔教授世人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本义及以“行乐”来保持良好心态的开塲白。关于止忧之法,他说:“止忧之法有五:一曰谦以省过,二曰勤以砺身,三曰俭以储费,四曰恕以息争,五曰宽以弭谤。率此而行,则忧之大者可小,小者可无;非巡环之数,可以窃逃而幸免也”。
二是注意饮食、男女之欢要适度。对饮食的合理配置和对色欲如何节制,他都给出了范围、方式和尺度。他写道:“食色性也,欲籍饮食养生,则以不离乎性者近似。”又说:“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后肉食而首蔬菜”。他还特别提出要注意卫生,使饮食适应自己身体健康的观点。至于男女之欲,他也一一作出明确规范。文中所述种种,在性学发达的今天也有其普遍意义。
三是对疾病要预防在先。李渔的原话叫“却病”,而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就被后人归纳为“预防医学学科”了,换句话说李渔是今天“预防医学学科”的创始人。他说:“病之起也有因,病之伏也有在。”所以病未至要先防之,病将至能止之,“寑食戒严,务作深沟高垒之计;刀圭毕备,时为出奇制胜之谋,以全副精神,料理奸谋未遂之贼,使不得揭竿而起”。
四是疾病来了如何治疗。这方面李渔提出了“病已至而退之”的总纲,认为病的成因病人自己最了解,病人就医要详细自述病源,因为“召疾使来者,我也,非医也。我由寒得,则当使之并力去寒;我自欲来,则当使之一心治欲”,“病人之心专一,则医人之心亦专一”。这样,医生处方就可以对症下药了。至于下什么药?李渔在总体上开列了七类处方,即本性酷好之药,其人急需之药,一心钟爱之药,一生未见之药,平时契慕之药,素常乐为之药和生平痛恶之药。这些处方不仅古代药典上没有,有的即便在科学昌盛的今天,我们也闻所未闻。对于这些处方,谦虚的李渔研究家们几乎都不敢妄言。前面提到的那位徐保卫先生,也仅仅从心理学的角度为后来者提出了一条探索途径。但他毕竟为诠释李渔“任何医药或治疗手段都是外部的、辅助的,而治疗的真正关键在于病人主动积极的求生意志,一种发自病人内心战胜病魔的要求”这样一种科学观点作出了自己的努力。“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应该是过去更今天的感谓了。在不久的将来,对于《笠翁本草》这样一部医学理论专著和跨越时代的经典,必定会有更多的专家来合力研究,从而为弘掦伟大的中华医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https://img.haomeiwen.com/i7233321/c862f5d00b3cfca2.jpg)
笔者写作至此,临窗已见曙色,但仍觉得言犹未尽。三百多年前,李渔对治病救人的医生和业余从医的自己,就已提出了“人寿己亦寿”,“与斯民同臻寿域”的座右铭。对此,商业化今天的医生不知有何感想?能不能对这位岐黄世家传人和医学理论家李渔的广宽胸怀、高尚医德,在钦佩之余作一点思考和反省呢?这也许是题外的话,就算是这篇文章的尾巴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7233321/ab80859079f6c508.jpg)
2020.7.23晚施福山于兰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