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我是一个女生,小时候特别调皮。放学回家一做完作业,就爱跟着小伙伴出去玩耍。那时,能玩的活动特别多。打羽毛球、乒乓球,溜冰,骑车比赛,打沙包,钓龙虾,捉螃蟹,捉迷藏,看漫画,爬山……现在回忆起来依然是趣味盎然。
第一次打羽毛球的时候,是看着邻居家的姐姐长久不败,好是羡慕!
于是就央求着姐姐教我,她就告诉我一句话,只盯着球就可以了。于是,我就记着她的话,拿着球拍和小伙伴开始聚精会神的盯着球出击。
但是在这过程中,我惊喜的发现如果将球出其不意打到对角线上,尤其是对方反手的方向,或者打吊球,忽远忽近,倒是很容易获胜。就这样,我揣着新发现在小伙伴面前崭露头角了。
对于溜冰,我一直觉得这事很简单。时常在溜冰场看着那些人躬身前倾,双脚划着外八字。
某一天,我也就一只手紧握着护栏,模仿着他们的样子,先用一直脚向外滑动着八字的一撇。如果身子要往后倾斜,就赶紧握紧护栏。滑了几圈后,就开始两只脚一起滑动着,熟练之后,就小心翼翼的放开手尝试。就一个晚上,我学会了滑冰。
接下来连着几晚上,在那里大胆的滑动着,后面跟着小伙伴们玩追逐比赛,转弯处,太心急刹不住脚才摔了跤,弄疼了屁股。
小时候,放了假常跟着妈妈去市场买菜。两只细长的小腿,叉开坐在妈妈那凤凰牌女士自行车后座上,两只小胳膊环着妈妈的腰,有说有笑。
有时,家里某样调味品没了,妈妈就将钱交给我让我去小商铺。有次我偷偷推着妈妈的车,一只脚踩着脚踏板,另一只脚踩在地上。前者蹬个小弧度,后者同时往后也是用力一蹬,嘿,车子滑动起来了。
我哼着小曲乐滋滋的!可没一会,我就不满足这个方式了,因为有个家伙居然双脚都踩着踏板,得意洋洋的从我身边经过,回头还挑眉朝我笑了笑。我这颗小心脏立即做出反应:小样,你等着!
于是,我就琢磨着怎么才能使另一只脚能踩上去。前脚一蹬,后脚就要在车子没停下时迅速踩上去。一开始是踩上去了,但是车子一停,整个人便随着车子朝最用力的一边倒去。出于对危险本能的自我保护反应,立即一跳双脚触地。
口里呼出一口气,马上暗自鼓励:“瞧,没事,继续!”于是,我又开始重复前面的动作。蹬着蹬着我发现要使车子一直滑动着,后上来那只脚也必须踩动脚踏板。就这样,不断地尝试之后,我双脚踩着脚踏板买回了调味品。
不过回来时,就看见妈妈一脸严肃的盯着我,然后说:“把车停好,洗手吃饭。”当晚我有滋有味的吃了一盘缺盐的青菜,但奇怪的是印象里这盘菜还挺香的呀……
回想到这,突然想起一件烦恼事情,同样是学习一项技能,不过结果却不一样。
前段时间,报名学习手绘脑图,也就听着老师讲了手绘脑图涉及的原理,看着老师发了一些模板,然后看着老师出的作业题目,总觉得自己没有好的思路,如果模仿着老师的画觉得不好。琢磨着哪天空了再好好想想。至今还有好几课作业,迟迟未能动笔。
对比着曾经与现在,曾经学会了打羽毛球,学会了溜冰,学会了骑车……现在怎么就学不会这脑图呢?
初次学习羽毛球、溜冰还有骑车,我是先学会了它们的理论就学会了它们?明明是从模仿着别人的方式,然后再一点点自个琢磨开始的呀!
一项技能的形成,是知道了理论,方法更重要,还是自己亲自去践行更重要呢?
缺少了哪一个,这项技能依然能完成呢?我想,你和我一样,都知道了答案。
接触一项新的技能,大脑里本来就缺乏相应的储存量。
模仿是最简单的学习方式加深大脑印象。
最重要的是人的身体和大脑其实是有极强的适应性。
如果通过模仿这种方式刻意训练,就能够改变身体的适应能力。大脑也是一样,通过模仿,刻意训练,能够发展出过去完全不具备的潜能。
比如你想学炒一盘菜,你是会先学习这道菜,可能涉及的热力学原理…..还是直接找到菜谱,或者视频,跟着做呢?
所以,学习一项技能,不要只是看着原理,亲自动手实践最重要。
不会,没关系,我们就从最简单的模仿开始,毕竟打好了地基,你才有可能在这之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建筑,你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