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深耕的,是自己。
原创 一乔 在路上的人 一乔桑哇
读书行路,第一次觉得,旅行和读书一样,也是很个人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偏好,有自己的阅读清单,这个清单是经由自己读过的一本本书,过滤、筛选、搭建之后,才慢慢长成的小树苗、乃至大树。读完同一个故事,会喜欢不同的角色;读同一本小说,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也都不同;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读后感... ...而这些不同,才能形成独一无二、属于自己的那棵树。
既然如此,如果大家读得都是由一个人分享出来的一份书单,那是不是相当于大家都在模仿这棵大树呢?那自己的那棵树,还有生存的机会和空间吗?
旅行是否也是如此呢?有人喜欢自然风光、有人喜欢历史人文、有人喜欢美食之旅,有人喜欢跟团、有人喜欢自驾、有人喜欢骑行、有人喜欢徒步,有人喜欢一个目的地就去一次,有人一年能去同一个地方很多次... ...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分享自己的攻略,且有那么多人需要这份攻略呢?
需要这份攻略也很正常,对于不了解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才能筛选出来我们这棵树所需要的养料,而筛选这个动作的训练量,就是我们对于这棵树的了解、培育的专业技能的积累。
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缺少这个训练量,我们没有给自己去了解自身的机会,而是直接“拿来用”。而且,我们恐惧、我们贪婪,我们怕自己选择的不是最好的,我们怕错过,我们怕有不好的体验,我们想一次体验的更多,所有才有了很多“避雷”、“踩坑”,以及“千万不能错过”的标签。
如果我们一直在复制别人的,我们怎么知道自己喜欢的、需要的、热爱的是什么呢?怎么还会有“自己”的存在呢?
如果我们一直追求“安全”、“保险”、“万无一失”,那还有什么乐趣呢?
不对,有乐趣。我记得有位书友评论说,喜欢做攻略,因为他喜欢一个一个完成打卡的成就感。
但对于我来说,攻略更像一种束缚,要把自己放进框框架架里去执行,更像一杯没有二氧化碳的可乐。
这一次出行,我们确实没有攻略,没有计划,所以我们像没头苍蝇一样乱转,又像风一样自由。去了很多地方,吃了很多美食,也知道自己错过了很多地方,错过了很多美食,但这一路都是我们一步步选择出来的。
去了呼和浩特,觉得草原看够了、呼伦贝尔太远了,就转头往西去看沙漠了,看了一个小沙漠,一行四人发现我们其实并不喜欢沙漠,也就放弃了响沙湾和夜鸣沙,这才到了包头。银川太热了,想找个凉快点儿的地方,才决定去甘南,这才经过了兰州。
66号公路很有名,甚至大堵车,但它不及甘南环线上的风景,而且竟然会输给了我们去炳灵寺开车走过的那条县道,这条县道上一共也没几辆车,还有两辆车在我们眼皮底下打了退堂鼓,靠边停车跟在了我们后面,这条路让我腿软,让主驾驶不敢欣赏风景,副驾驶不敢把胳膊伸出窗外拍照片。
我们都已经开到了拉卜楞寺门口,但一看人太多,就一致决定离开了。
从甘南回兰州,因为时间来不及停在了永靖县,如果不是停在这里,也就不会喜欢上这个离兰州只有1.5小时车程的小县城了。
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没有做好计划,没有做好一份完整的攻略。如果真的复制了一份现成的攻略,那我们可能就要看好几天草原、玩儿好几天沙漠,在不喜欢的人群里穿梭,在排队和堵车中度过了。因为那是大多数人、大部分攻略建议我们去的,在去之前,我们也以为我们可以保持新鲜度玩好几天的地方。
所以,是我们不自信吗?是我们害怕做选择吗?害怕错过、害怕犯错误吗?为什么一定要一份攻略才敢出门,要一份阅读清单,才知道要读什么书呢?
这些现成的成果,会不会扼杀我们“自己”的长成呢?
去挖掘自己吧,那个独一无二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