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
这是《围城》的最后一段。昨天晚上还随着方鸿渐孙柔嘉赵辛楣等一行五人的行程一路开心一路笑,今天读完心里却是莫名的堵,像有什么东西沉沉的压在心头。
有评论家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当然还有很多人都知道的那句城里城外的名言。我不是评论家也不是作家,所以我不想评论他的有趣他的伟大,评也评不清楚。那就说点我自己真切感受到和理解到的吧。
诚然方鸿渐和孙柔嘉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不求上进,能力不强,不会圆滑,家世不够显赫,家人的表面亲热私下诋毁,工作中的诸多不顺。但他们也还有最起码的良知和追求,虽然不是那么讨人喜,至少也不讨很多人厌吧。生活中的我们大都是这个样子吧?普通的家庭出身,普通的工薪阶层,普通的智力水平,甚至普通的外貌,偶尔做一个美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鲤鱼翻身跻身上层社会,但那一瞬间的理想就像一个石头丢进水里激起的泡泡,随着自身的拖沓懒散随风飘逝了。
方鸿渐和孙柔嘉在那一些沟沟坎坎兜兜转转之后终于在上海安家过起了凡夫俗子的婚姻生活。他们和我们一样,在这个城里吵闹着,争执着,又安慰着,扶持着。即使在他们最终爆发的之前,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在思索如何才能减少对方的一些痛苦,小说是这样描写的:
这时候电车里全是办公室下班的人,他(方鸿渐)挤不上,就走回家,一壁想怎样消释柔嘉的怨气。
此时的方鸿渐也还在想着怎样的为妻子消气,怎样让妻子开心一些。他并没有去赌去嫖做一些十恶不赦的事情。但是他在回家走到楼梯上听到姑母的那半截子什么“本事不大,脾气倒不小”的话,转身又回了街上,不巧又被偷了钱包。这应该是他们爆发的导火线?如果他静下心来仔细去听完妻子与姑姑的对话,或许心里并不会有那么多怨气?如果他听完回家跟妻子和姑母把他对柔嘉的内心愧疚说清楚,结局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种?但是没有如果。
当他失魂落魄的回到家,柔嘉见到他时的反应是:
柔嘉见是他,搁下手里的报纸,站起来说:“你回来了!外面冷不冷?在什么地方吃的饭?我们等你不回来,就先吃了。”
在听到方鸿渐说没吃饭时,柔嘉继续关心:
柔嘉惊异道:“那么,快叫李妈去买东西。真糟糕!家里的饼干前天才吃完了,我忘记去买,要给你点点饥的东西也没有!你到什么地方了?叫我们好等。姑母特来看你的,等你不来,我就留他吃饭了。”
这是柔嘉看到方鸿渐回家时的反应,我相信此时的她心里是有她的丈夫的,要不然怎么会问他外面冷不冷?怎么又会问他在哪里吃饭那么着急的担心他是否饿着?又那么自责自己没有准备可以点饥的东西?完全绝情的夫妻冷或者不冷吃或者不吃与我何干?丈夫此时如果体会到妻子的关心冷静下来,彼此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或许结局还是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可是为什么丈夫的关注点又成了姑母:姑母要留饭吃,丈夫就该挨饿!
此时妻子如果能够忽略丈夫的抱怨,解释姑母的来意是不是结局还会扭转?但是妻子终于也爆了:你挨饿,你活该!
……
他们终于爆发了,各种损,各种挖苦,各种讽刺,以至于失手……
我在想:心里想的和嘴里说出来的怎么就这样奇怪的变成了南辕北辙?明明是还爱着还牵挂着,为什么就成了伤害成了折磨?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如此?很多夫妻的吵架直到最后的爆发大抵也是如此吧。在那些零零碎碎却又无可奈何的日子面前,我们想的最多的其实还是如何尽力去回复它原有的哪怕并不是太好的状态。然而我们却又常常违背我们的初心,不能冷静下来去和对方交流我们的内心。我们宁愿去猜测去怀疑去呈一时口快之能,日子就这样越来越偏离了轨道。
静下心来,面对你的亲人,你的爱人吧。他(她)的内心其实和你一样渴望爱和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