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之前的文章说过:当市场情绪高涨时,你会发现身边的投资高手突然多了起来,每个人都头头是道。
个人最明显的感受,则是在微博上发现的。
过去微博的热点话题,不是出轨就是各种傻x的搞笑视频。
但是最近这三个月来,各种投资大V、解盘高手、王牌分析员等等,纷纷出台见客。
真不知道之前市场低迷时这些“高手”跑哪边去了?
这时候,是韭菜最危险的时候!
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月报,过去三个月新增的证券交易开户数分别为:1月102万人、2月99.6万人、3月202万人。
有没有闻到一大波韭菜扑面而来的味道?
这些新增投资人,估计大多数都是初次进场。
虽然不一定是韭菜,但是菜味十足!
我想,对于正确投资观的说明,再多都不嫌烦。
01
这边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个很适合投资经验不多的朋友可参考的作法:投资的投入产出决策原则。
所谓投资的投入产出决策原则,就是你的投资要跟自己的赚钱能力匹配。
打个比方:如果有个叫做“志明”的朋友,每个月的薪资收入是22000元,以每月工作22天计算,他的日均收入是 22000元 /22 =1000元。
然后假设每天工作8小时,那他的平均小时收入是125元。
花在投资上的学习与思考,必须跟收入能力匹配,不管是时间、或是金钱。
如果志明打算投资5000元出去,不管是投股票、还是投基金。
他都应该至少花费5天的时间,好好研究、阅读跟投资标的有关的材料,之后才做决定。
用同样的逻辑,如果有个“春娇”月收入是11万元,那同样5000元的投资,也许在1天内评估就足够了。
相反地,假设春娇的月收入比较少,比如5000元吧。
那同样的投资就必须认真多学习、比较、研究才做决定。
这么做,主要是两个考虑维度。
1
客观的风险承担能力
投入到投资的资金占收入的比例越高,就越经不起市场的高低震荡。
也许有些人觉得自己不怕赔钱,但是能保证心情不受影响吗?
我看未必。
所以用每月日均收入的计算方式来强迫自己出手前多想想,总是利大于弊。
2
各人主观的财商能力
这世界基本上对于每个人的能力现况是公平的,你有多少能力就挣多少钱。
而这种能力也可以映射到对理财投资知识的学习与吸收能力。
简单说,收入水平高的人学习速度快些。
所以认清自己的现况,一方面积极提升在职场的表现与地位,另一方面谨慎投资,赚大概率的钱。
02
但即使如此,还是会有大多数人投资赚不到钱。
为什么呢?
这些赚不到钱的人,通常都有两种最常出现的心态:
1
着急
急着买、急着卖,抵不过外在的诱惑,又拿不住手上的筹码。
这种状况基本上就是赌徒思维。
不明白吗?
去一趟澳门赌场逛逛,把桌上的筹码在脑中替换成股票或基金,大概能看出每个人的投资观。
2
贪念
手上的股票或是基金,涨到点了舍不得卖;或是跌到很美丽的价位还不敢买,取舍之间都被贪念所控制。
有贪念就有恐惧,有恐惧决策就会偏差。
大多数的投资人不是没赚过钱,而是没在赚钱的当下放手。
03
当我们聊着投资,我们该聊的话题永远都要包括三要素:投入、周期、时间。
投入:就是预算控制。
总共有多少资本投入?
什么价位买入、营利多少止盈?
周期:就是对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理解。
这必须多阅读、多思考。
如果在这方面不想动脑筋,那么最好是不要投资了。
或者选择三思投顾APP上有专业主理人打理的基金策略组合。
时间:就是资金的回报预期。
不要想着三个月或半年就赚一笔出场,专业投资人都没这把握,一般投资人有这样的预期不是盲目就是狂妄。
合理地安排资金时常,用时间来换取市场轮动的大概率事件,你可以赚得满足又心安。
☆☆☆
投资这件事,跟所有人类学、经济学常套用的二八原则一样:
整个市场中20%的人赚走80%的收益,全市场只有20%的人赚钱而其他80%的人在赔钱…..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但请大家永远记得:赚钱的人都是站在人少的那一边。
下回做决定时,想想自己的决定,是属于人多的80%,还是另一边的20%。
- END -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相关资料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并自行承担投资基金的风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