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今年4岁,正处于渴望父母高质量陪伴的年纪;而我,一位30+的母亲,也正处于独立意识觉醒,渴望发展自我的时期。这两件事情,都只有“我”这一个身躯可以完成,而我又想鱼和熊掌兼得,于是便有了“自我空间”和“陪伴空间”的时间争夺。
【冲突01 松弛的娱乐感 VS 陪伴】
上周末,受到《繁花》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繁花》影视剧中胡歌、唐嫣等强大的演员阵容的影响,我开始追剧。谁知,许久不看电视的我一旦得到放松,就不愿再放弃机会。白天,我放纵孩子看动画片,自己也用手机看《繁花》;晚上,孩子都已厌倦了电视,让我陪他玩陀螺,我便把手机支在桌面上,心不在焉的陪孩子玩。
孩子长这么大,这是我第一次非全身心的陪伴,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既不能好好看剧,对孩子也敷衍了事 。可是,最让我触动的是,孩子发现了我的不专心,便故意输掉以换取我愿意多陪他玩一会。我知道,对孩子来说,"赢“很重要、是非常开心的感受,但相比“赢”,他更渴望妈妈更多的陪伴,所以他以有限的认知,选择自己主动输掉。
这一刻,我很受触动——我看到了一个幼小孩子渴望母亲陪伴的无助,也感受到他无法影响妈妈的投入度而产生的无力感,却仍不放弃希望,持续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着。正是这一刻的触动,让我次日以查百度分集介绍的方式“看”完了剧,自此与《繁花》电视再无瓜葛,继续专注陪伴孩子。
【冲突02 自我成长的学习 VS 陪伴】
每周二晚上是经典文学群的线上围炉夜话活动,一群热爱文学的小伙伴,在这里一起共读一本书、分享读书感受。活动晚间8点开始,由于我的睡眠时间是9点入睡且睡前1小时不看手机,我已多次错过围炉夜话。
2月份共读的是《额尔古纳河右岸》,由于实在太喜欢,周二我决定破例参加一次,心想至少8-9点这1小时的时间里,我是可以参与学习的。
然而,事与愿违,一旦我戴上耳机,哪怕只是一只,我的孩子便像装上感应天线似的,叽叽喳喳围着我转。起初,我还尽力应付,可很快耐心耗尽,就开始不耐烦、发脾气,以至于仅半小时就退出了学习会议。可我不甘心呀!凭什么我不能学呢?我的委屈化作朝孩子、爱人喷出的尖锐辞令,睡觉时也背对着孩子,对孩子提出的需求置之不理,或不耐烦的呵斥,孩子立马哭了,声音哽咽的说:“妈妈,你帮帮我嘛!我不会按!”
我的心再次被这从未有过的哭声唤醒,我知道,我在用自己的遗憾、委屈惩罚周围的至亲。其实,边学习边陪伴同样也是两败俱伤,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既不能有效的学习,也无法高效的陪伴,还因此与家人之间产生矛盾!这一切,都引起我的反思:我到底要什么呢?
答案在冥想中浮现——当我听到引导音问:“想象当你的生命即将终结,变成另一种意识存在时,你面对着这个生命,会有什么感受,又会有什么遗憾?”,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孤独”,为何孤独呢?因为我看到了只关注自己、忽略家人带来的凄凉,也看见了自己的渴望——与家人有亲密的联结。
这一刻,我明白了自己的心。
【结语】
人的一生几十年,陪伴家人的时光终是短暂的。等到孩子长大,他们不再需要我们的拥抱;我们却是可以如游本昌老先生般,用毕生去实现自我成长。
如果,每位父母在孩子幼年的时光里,愿意放下手机、暂缓个人需求,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创造与孩子一起的愉快记忆,将收获另一种形式的快乐——为孩子建好快乐、幸福的生命地基所带来的“奉献的快乐”,也许,这也是一种人生圆满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