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小剧场
晚饭时间,孩子放学回来,家里刚好有客人在。孩子一推开家门,就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妈妈,你知道吗?今天……”
妈妈一脸嫌弃地看着他,埋怨道:“小声点儿,家里来了客人没看见啊!”
而后看见儿子身上脏兮兮的,眉头一皱,又责备起来:“又跑哪儿野去了?衣服脏成这样,天天给你洗衣服我容易吗?你怎么一点也不懂得体谅!”
刚才还兴高采烈的孩子顿时变得手足无措,像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地丢下一句,“我做作业去了”,拿起书包进了自己的房间。
待孩子回屋后,妈妈和客人说:“孩子大了,有自己的小秘密了,经常在房间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什么话都不愿和我们说。”
真的是因为孩子长大了,
就不愿意和父母分享心事了吗?
诗人西川说:
“喝一肚子凉水,就能淹死全部的心里话。”
孩子天生就有愿意和父母交流的意愿,然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忽略和打击之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敷衍了。
可以说,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方式,决定了亲子质量的好坏。
要想与孩子建立良好亲密的互动模式,不妨利用好放学后的十到二十分钟,问孩子三个小问题,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亲子沟通效果。
1、今天班上有没有
发生有趣的事情?
相信很多家庭都会有这样的「尴尬时刻」:接孩子放学回家,孩子一语不发,只能有一搭没一搭地尬聊。
问:“今天中午吃了些什么啊?”
答:“就那样。”
问:“今天作业多吗?上课听懂了吗?”
孩子显得有些不耐烦了:“每天都是问这几句话,我都懒得和你讲了。”
话题终止。
是不是很熟悉?
之所以孩子会拒绝和你谈心,主要是因为聊天的话题没找对,没有弄清让孩子乐于倾诉的“点”。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说教和数落,那么不管你怎么问,孩子都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的。
其实,和孩子特别简单,记住一点就好了:从ta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进而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
卡耐基曾说过:“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才会拉近你们的距离。”父母和孩子之间亦是如此。
找到孩子感兴趣的点,如喜欢的明星,爱玩的游戏,孩子的话匣子自然就打开了。久而久之,孩子觉得父母就像自己的知心朋友一样,可以很自在地分享身边发生的事,甚至可以无话不谈。
“今天学到了什么,
可以教教我吗?”
有一对农村夫妇,没有读过几年书,在镇上的工厂上班。每天孩子放学以后,他们都会让孩子化身小老师,和他们讲讲在学校里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他们总说:“我们小时候没读过书,所以现在想拜你为师,跟着你多学学。”也从不吝啬对孩子的夸奖:“这么难题目都能讲明白,你真棒!”每当这时候,孩子脸上总是有掩盖不住的得意和满满的成就感。
这份成就感激发了他的学习积极性,让他的成绩一路遥遥领先,最终如愿考上了重点大学,成了父母的骄傲。可以说,没有父母的虚心好学和不断鼓励,也就没有孩子未来的一片坦途。
心理学家 Susan Forward 博士曾说:“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都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很多时候,父母会认为自己懂得比孩子多,喜欢居高临下地指手画脚:“你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必须听我的!”甚至觉得这样是为了孩子好,可以让他们少走些弯路。殊不知,这样的话说多了,只会增强孩子的逆反心理,拉远亲子之间的距离。
而适时的鼓励,则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孩子能从父母的肯定中获得自信心与成就感,从而能转化为自我内驱力,让学习成为自发的行为,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你有什么需要
爸爸/妈妈帮忙的吗?”
一些些孩子在学校遇到了不好的事,比如经历了校园霸凌,又比如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他们不会在第一时间向父母寻求帮助,而是选择将事情闷在心里,独自承受。
而由于父母的疏忽,经常会难以觉察孩子的情绪波动,也难以走进他们敏感的内心世界。直到过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很有可能那件事情,已经在孩子内心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我们本是孩子最亲密、信任的人,孩子遇到问题,毋庸置疑应该第一时间向我们求助。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孩子宁愿独自承受巨大的痛苦,也不敢告诉父母?
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每当想向我们求助时,我们都无法给到足够的安全和支持,无法为孩子提供理解和接纳,也无法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缺失了,也就不再信任我们。
所以,当我们无条件地爱孩子,愿意帮助孩子排忧解难时,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家是个温馨的港湾,爸爸妈妈永远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在父母身边,自己是绝对安全的。无论说什么,都会被尊重、包容、被接纳,他们这才愿意敞开心扉,吐露自己的小秘密。
有父母关爱,内心有安全感的孩子,注定走得更远,也更稳。
回望他们的来路,他们会发现,在自己成长的路上,是父母用爱为他们点亮了一盏盏明灯,指引着他们前进的道路。
从今天开始,放学后,
给孩子一个拥抱,
以正确的方式,陪孩子聊会天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