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媒体的产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电脑、平板、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诞生也使阅读方式出现了变化,无论是在公众场合还是私人场所都能够轻而易举的看到这些辐射屏在人们脸上投射出来的白光。与人沟通离不开它们、查阅资料离不开它们、休息放松离不开它们,现在就连阅读也可以在通过抚摸这些辐射产品的脸颊而进行。
你还记得小时候新学期发书时自己的举动吗?我们那时候,对新发下来的课本可是极其重视的。新学期第一天从学校背回来满满一兜儿的书宝宝,它们在路上就已经在背上的书包里叫嚣了:“我要穿新衣服,我要穿新衣服……”稚嫩的声音传递到我的耳畔,大脑接收到了它们的呼唤,于是下令给两条灵活的腿让其加快脚步回去给“褥子”里裹着的小宝贝们定制漂亮的服饰。时代在时间的驱使下从未停下过匆匆的脚步,也正是在时代的延伸中新书的服装也有了一个过渡的时期。就和人类的服装进步史一般从单一的灰白黑色调变成多样的彩虹色。
包书的封皮在以前那个年代材质是纸质的,后来经过进化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塑料制品。纸质书皮的来源并不单一,载满文字的旧报纸、失宠的旧日历、好看的彩纸等等。由于报纸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蚂蚁文字,因此在写自己的名字时就必须用黑色的彩笔去下手;用旧日历做书皮的时候通常是将有金童玉女或者是吉祥图案的一面裹在里面,雪白的背面反倒成了书的脸面,这种封面对于签名笔的要求是最低的,油笔、中性笔、钢笔、毛笔都可以。一本本穿了新衣的新书按照大小个儿被摞好,然后在装进书包。穿了衣服的它们不再闹了,成群结队的在书包池塘尽情的戏耍,一派热闹景象。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大概是四五年级吧!塑料质的书皮就开始流行开来,直到现在仍经久不衰,不过那脸上的图案却跟着潮流一同前进着。
孩子们对于课本的态度截然不同。学期结束的时候,被爱惜的依旧平整,不被疼爱的用大人的话来说就是书角弄得跟牛肉串一样。对了,为什么要将皱巴巴的书角跟牛肉串相比呢?二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大人的世界可真抽象啊!
书本大致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读书时必须触摸的课本;一类则是课外读物。
说完书外的世界,接着就去里面逛逛吧?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在孩童时代大人讲的这些对我这个智商一般的小孩来讲是理解不来的。那时为什么读书呢?只是觉得父母辛苦的扎根在土地上劳作,但是换来的报酬并不高。人们都说好好读书将来去北京、去上海就能挣大钱,于是在心里才萌发出要读书且要将书读好的想法。不知你小时候对古人的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反正我是觉得黑漆漆的文字懒洋洋的躺在白面的桌子上,这里面的黄金和美玉是否存在是个谜。所以,小学、初中甚至到高中,书本在某些意义上只是供我们预习、老师布置作业时打打对勾、课后复习的工具。
最有趣的事情的当然不是就这样对待黑白色的书本,为了让它变得灵动起来,我们通常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给书本添加色彩和生命。譬如,创意的书本——这类书本会有好多种,彩绘类、漫画类、贴纸类、偶像类……这些使得书本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样子。会飞的书本——在它中间夹着我们在晴空下捕捉到的蝴蝶。蝴蝶长着翅膀,将它当做植物标本放在书中,那么书是不是也就变成长了翅膀的书了呢?长了翅膀的书是不是也就可以想蝴蝶一样飞向蓝天了呢?书上也会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小人头像。这通常是学生觉得某位老师上课无聊,然后以他作为人体模特进而开始自己最初创作的展现。也不知是否有人就因此就迷恋上绘画,后来就当了画家的呢?除此之外,学生之间的通讯有时也需要借助课本的力量。课上的时候互传纸条说说悄悄话应该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过吧?就算现在电子设备早已入侵校园,但是这个小把戏应该也不会落伍和过时。如果哪天它都消失了,估计所有人青春的回忆也就不再会有了。前座与后座、左桌与右桌,十字交叉的通讯网在课堂上像渔网般撒开,而且最好玩儿的是这些信息网不会因为某一方触碰到对方的电缆而擦出闪亮的火花。相反还会通过某一方有利、便捷的输送通道将另一方的消息安全无误的传递到目的地。说书本在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因为有时传纸条容易被老师逮住,所以就会用课本当掩饰物进行活动。将课本端立着站在课桌上,充当一下放哨员。不仅可以传纸条,而且还可以在上面写信息,之后让放哨人员扭扭头或者转转身就可以发送出去了。
课堂上的欢乐事其实要比课下多,而且记忆也最深刻、不易忘怀。
我是喜爱书的人,不舍得扔书和卖书。从小上学的书都被放在家里的房间乖乖待着呢!现在的我已经长大成人了,但是回家之后闲的无聊便会去会会这些老友。它们好像已经老了,老了是不是就会变得不太讲究卫生呢?不然为什么它们的房间会散发出一种冲鼻的、湿重的纸质气味。翻翻它们的身体,缓解一下这种味道。谁成想儿时的回忆竟也被重新拾起,令人不禁感慨岁月的流逝、光阴的匆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