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开,骗子!
首先,祝贺你已成为一名准大学生!作为涉世未深的小萌新们,一道道全新的大门将在泥萌面前打开,为了避免掉入防不胜防的陷阱,小编将陆续给大家整理一些常见的诈骗案例、诈骗手段等,将涉及到新生入学和兼职方面,请接收~
以下是一种利用人的情感(同情心、同老乡关系等)来行骗的手段
案例一
S,男,来自鹤壁市某村,家里条件较差,为人老实忠厚,乐于助人,学习成绩较好,入选了开学第一次奖助学金评定。在2010年11月中下旬的一天,他接到家人的电话,说让有位自称是河南省管发放奖助学金的人,让他向某行进行汇款800元,还留有地址和电话。该生得到消息后便拨打了该电话,便与对方交谈,在交谈中对方便让学生进行了汇款。之后,学生感觉不对便查询了该电话,发现是外地的电话,在打过去后便无人接听。
案例二
这个案例发生在市政的一位师兄身上,被骗现金2000元。开学之初,有个同班同学(骗子)通过QQ加了他,骗子先各种套近乎,然后逐渐取得了师兄的信任,最后以借钱的名义向师兄借了2000元。事后才得知这位同学其实是骗子,他先是加入了班级群,然后把头像、昵称、签名等换成和班上某位同学的一模一样,骗子利用了新生之间彼此不熟悉的情况,获取学生信任,实施诈骗。
案例分析:以上属于大学生上当受骗案例,这看似偶然的事件,实际上有它的必然性,为什么大学生群体容易上当受骗,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高校是个极大的群体,不法分子也极易接近这个群体,这是大学生被骗的主要原因。诈骗分子惯用的伎俩是假冒身份,直接骗钱。案例一中,骗子利用慈善机构的身份让S同学汇款,社会上确实存在不少帮助大学生的慈善机构,可没有哪一个机构会让被帮助的人汇款。案例二,骗子利用网上社交平台的漏洞,假冒同学实施诈骗,诈骗成本低,很容易伪装。
2.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这是骗局发生重要原因。例如,有人只要以一副老乡的面孔出现,就能向陌生的大学生“借”来现金;有人只要以一个请家教的借口,就能在校园里将一名女大学生骗走。这些在校大学生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思想单纯,防范意识不强。案例一中,S同学为人忠厚老实,且生活在农村地区,心思非常单纯,认为慈善机构不可能作假,这是防范意识低的表现。案例二中,师兄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但是在情况不熟、人员不熟的情况下,轻易就上了骗子的当,说明其防范意识还是较低的。
据以上案例总结出两点:
1.诈骗分子惯用的伎俩是假冒身份,直接骗钱。
2.学生思想单纯、乐于助人的性格是骗子的“筹码”,所以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及时识破诈骗伎俩,以防被骗。将自己的钱财交与他人时,要时刻保持警惕。
下面是相似案例:
案例三
小A和母亲来到学校,在校门口,有三个戴着“新生接待人员”胸牌的学生热情地向他们打招呼,并问他是哪个院系,毫不设防的小A和母亲如实相告。其中一个学生说,宿舍楼和院系的新生登记处离得比较远,拿着行李去不方便,就让另外两人在校门口看管皮箱,他则带小A和母亲去登记。还没到登记处,学生说想上厕所,可小A和母亲等了很久,都没见学生回来,小A进厕所一看,人早没了。小A和母亲回到学校门口,行李也已不见踪影。
案例四
小B在教学楼前遇到两位(一男一女)自称是南京某大学学生的年轻人,称到广州散心,钱已用完,想借小B银行卡转帐,小B不同意。他们便提出用一部三星手机抵押给小B,向小B借1000元人民币,第二天来还钱赎机。小B借给了他们500元人民币,他们便留下一部三星手机后溜走了,小B后来发现此手机是玩具手机。
好凉,昨天是休息日,忘记写了,今天也没有干什么,一直在刷剧,工作编辑了这个,那就不要脸的发出来吧......
网友评论